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治疗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立题依据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心跳骤停后综合征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认识 | 第14页 |
2 心跳骤停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变化 | 第14-17页 |
·心脏骤停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 第14-15页 |
·心脑损害标志物产生 | 第15-17页 |
·再灌注对机体的损伤 | 第17页 |
3 现代医学对心脏骤停综合征的处理 | 第17-19页 |
4 中医药治疗心跳骤停后综合征 | 第19-20页 |
5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学研究 | 第20-23页 |
·对单药的研究 | 第20-22页 |
·对补阳还五汤组方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3-28页 |
1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分组及实验方法 | 第2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4页 |
·补阳还五汤的制备 | 第24页 |
·实验器械和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动物模型制备 | 第25-26页 |
·亚低温的实施方法 | 第26页 |
·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3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1 血流动力学变化 | 第28-29页 |
2 SOD监测值变化 | 第29页 |
3 MDA监测值的变化 | 第29-30页 |
4 cTnT监测值的变化 | 第30页 |
5 BNP监测值的变化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一 作用机制的讨论 | 第32-35页 |
1 中医作用机制 | 第32-33页 |
2 现代实验研究的作用机制 | 第33-35页 |
二 最佳剂量的讨论 | 第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1 结论 | 第35-36页 |
2 研究局限 | 第36页 |
3 未来展望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录一 | 第40-41页 |
附录二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