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Ru含量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组织和热腐蚀行为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 第12-13页 |
| ·镍基高温合金的分类 | 第13-15页 |
| ·固溶强化型 | 第14页 |
| ·沉淀强化型 | 第14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型 | 第14页 |
| ·纤维强化型 | 第14-15页 |
| ·变形高温合金 | 第15页 |
| ·铸造高温合金 | 第15页 |
| ·粉末冶金高温合金 | 第15页 |
| ·镍基高温合金的相 | 第15-17页 |
| ·γ基体相 | 第15-16页 |
| ·γ'强化相 | 第16页 |
| ·碳化物及硼化物相 | 第16-17页 |
| ·TCP相 | 第17页 |
| ·镍基高温合金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第17-20页 |
| ·固溶强化元素的作用 | 第18-19页 |
| ·沉淀强化元素的作用 | 第19-20页 |
| ·晶界强韧化元素的作用 | 第20页 |
| ·Ru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 | 第20-24页 |
| ·Ru对合金固液相线的影响 | 第21页 |
| ·Ru对元素凝固偏析行为的影响 | 第21-22页 |
| ·Ru对合金元素成分分配比的影响 | 第22-23页 |
| ·Ru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页 |
| ·Ru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 ·Ru对氧化及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24页 |
| ·高温合金的热腐蚀行为 | 第24-28页 |
| ·热腐蚀机制 | 第25-26页 |
| ·热腐蚀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热腐蚀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降低热腐蚀的主要措施 | 第27-28页 |
| ·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第2章 铸态合金组织和物理性能 | 第29-39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合金的成分和制备 | 第29-30页 |
| ·合金组织观察 | 第30页 |
| ·密度和硬度的测量 | 第30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 ·铸态合金组织 | 第30-35页 |
| ·铸态合金的物理性能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热处理合金组织和物理性能 | 第39-46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 ·热处理态合金的组织 | 第39-43页 |
| ·热处理态合金的物理性能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合金元素偏析和凝固行为 | 第46-5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 ·元素偏析 | 第46页 |
| ·凝固行为 | 第46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 ·合金元素的偏析 | 第46-48页 |
| ·凝固行为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合金的抗热腐蚀性能 | 第52-64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涂盐热腐蚀实验 | 第52-53页 |
| ·腐蚀动力学曲线 | 第53页 |
| ·腐蚀产物观察 | 第53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 ·腐蚀合金的宏观形貌 | 第53-54页 |
| ·合金的腐蚀动力学曲线 | 第54-55页 |
| ·合金表层腐蚀产物类型 | 第55-58页 |
| ·合金腐蚀层截面形貌 | 第58-60页 |
| ·腐蚀层的元素面分布图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