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立题依据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0-30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0-22页 |
·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 | 第20-21页 |
·灰色关联模型筛选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第22-23页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3-29页 |
·物元模型 | 第23-25页 |
·基于隶属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5-27页 |
·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30-50页 |
·区域概况 | 第30-32页 |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气候及地质特征 | 第31页 |
·水文特征 | 第3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32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评价指标及权重 | 第32-33页 |
·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34-43页 |
·物元模型评价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 | 第34-37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 第39-41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 | 第41-43页 |
·建三江分局地下水埋深灰色自记忆预测模型 | 第43-47页 |
·建模思路 | 第43页 |
·灰色自记忆模型 | 第43-45页 |
·七星农场地下水埋深预测 | 第45-47页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7页 |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50-60页 |
·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决策变量描述 | 第50-51页 |
·目标函数 | 第51-52页 |
·约束条件 | 第52页 |
·总体模型 | 第52-53页 |
·模型参数 | 第53-54页 |
·模型求解 | 第54-59页 |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 | 第54-57页 |
·大系统分解协调优化过程 | 第57-58页 |
·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第60-78页 |
·建三江分局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子区划分与水源、用户构成 | 第60页 |
·决策变量及总体模型 | 第60-61页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1-62页 |
·供水量、需水量预测 | 第62-68页 |
·供水预测 | 第62-63页 |
·需水预测 | 第63-68页 |
·模型求解及分析 | 第68-77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 第68-75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