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债权治理 | 第19页 |
·融资结构 | 第19-20页 |
·债权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0-21页 |
·信号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相机控制理论 | 第22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债权治理效应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 第23页 |
·债务的自由现金流效应 | 第23-24页 |
·直接介入公司治理效应 | 第24页 |
·破产威胁效应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分析 | 第26-37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特点 | 第26-29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6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特点 | 第26-29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标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我国房地产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 第34页 |
·破产制度的约束和相机机制失灵 | 第34-35页 |
·尚未形成真正的债权人 | 第35页 |
·经营者有在职消费的动机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的实证设计 | 第37-43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38-40页 |
·研究变量设计与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研究模型的构造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 第43-51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9页 |
·多元回归分析与检验 | 第44-48页 |
·多元回归结果讨论 | 第48-49页 |
·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控制负债比率拓宽融资渠道 | 第49页 |
·理性调整自由现金流持有量 | 第49-50页 |
·允许银行战略性持股 | 第50页 |
·改善我国的破产机制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