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主要工作 | 第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2.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及效率的理论透析 | 第18-26页 |
·贷款损失拨备概述 | 第18-19页 |
·贷款损失拨备的定义 | 第18页 |
·贷款损失拨备的构成 | 第18-19页 |
·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方法 | 第19-21页 |
·贷款损失拨备的五级分类法计提 | 第19-20页 |
·贷款损失拨备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 | 第20页 |
·基于预期损失法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 | 第20-21页 |
·动态准备金方式下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 | 第21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的有效性概述 | 第21-23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目的 | 第21-23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有效性的衡量 | 第23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财务会计理论 | 第24-26页 |
3.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式及有效性分析 | 第26-34页 |
·国外商业银行具有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式 | 第26-30页 |
·爱尔兰的压力测试法 | 第26-27页 |
·日本的内部评估法 | 第27页 |
·西班牙动态拨备计提法 | 第27-30页 |
·国外前瞻性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的有效性比较 | 第30-32页 |
·前瞻性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的比较 | 第30页 |
·西班牙动态拨备计提法下拨备有效性分析 | 第30-32页 |
·西班牙动态拨备计提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4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的现状分析 | 第34-45页 |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的演进 | 第34-36页 |
·基于“一逾两呆”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 | 第34页 |
·基于贷款五级分类法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 | 第34-35页 |
·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 | 第35-36页 |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式及有效性分析 | 第36-43页 |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概况及有效性分析 | 第36-38页 |
·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概况及有效性分析 | 第38-41页 |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概况及有效性分析 | 第41-43页 |
·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方式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 第43-45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方法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45-54页 |
·样本、变量以及计量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45页 |
·变量的选取 | 第45-46页 |
·计量方法 | 第46页 |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6-50页 |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模型回归结果 | 第48-49页 |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研究 | 第49-50页 |
·不同类别商行的拨备有效性检测 | 第50-54页 |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方法的实证分析 | 第50-51页 |
·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方法的实证分析 | 第51页 |
·城市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方法的实证分析 | 第51-52页 |
·各类别银行拨备计提方法有效性的实证结果 | 第52-54页 |
6. 基于有效性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 | 第54-58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动态拨备计提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总量信贷法下对银行监管机构及相关管理机构的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协调会计标准制定者与银行监管者的目标冲突 | 第55页 |
·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标准使其更为合理化 | 第55-56页 |
·总量信贷法下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 第56页 |
·商业银行应合理的估计抵押品的价值 | 第56-57页 |
·银行高层管理者要克服“短视行为” | 第57页 |
·与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限制等工具搭配使用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