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济光政府与民初广东社会研究(1913-1916)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 第13-17页 |
二、学术史简要回顾 | 第17-25页 |
(一) 关于龙济光研究 | 第17-20页 |
(二) 关于民初广东政府和社会研究 | 第20-23页 |
(三) 关于“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研究 | 第23-25页 |
三、主要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主要资料 | 第25-26页 |
(二) 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一) 尝试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二) 困难与不足 | 第28-29页 |
第一章 龙济光家世及督粤前的政治活动 | 第29-63页 |
第一节 龙济光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 第29-32页 |
一、龙济光家世 | 第29-30页 |
二、龙氏兄弟青少年时代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龙济光赴任广西及社会关系 | 第32-36页 |
一、龙济光赴任广西 | 第32-33页 |
二、济军简介 | 第33-35页 |
三、龙济光与西南社会名流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龙济光与民初广东军政府 | 第36-60页 |
一、龙济光与民初广东军政府的成立 | 第37-39页 |
二、龙济光对民初广东军政府的维护 | 第39-47页 |
三、龙济光与广东“二次革命” | 第47-54页 |
四、龙济光入主广东之原因 | 第54-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二章 龙济光政府之军事和政治 | 第63-105页 |
第一节 龙济光政府的构建 | 第63-73页 |
一、龙济光掌握军政 | 第63-68页 |
二、重组民政机关干部 | 第68-69页 |
三、主要民政官员 | 第69-73页 |
第二节 加强军事管理 | 第73-86页 |
一、控制军人思想 | 第73-77页 |
二、严格军队纪律 | 第77-82页 |
三、要求节约军费 | 第82-86页 |
第三节 重用绅商,依法行政 | 第86-102页 |
一、健全司法机关和制度 | 第86-92页 |
二、依法整饬吏治 | 第92-95页 |
三、重用士绅和县知事 | 第95-102页 |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龙济光政府之社会治理 | 第105-149页 |
第一节 严缉盗匪 | 第105-123页 |
一、取消独立后的整治 | 第105-108页 |
二、依照国家条例和法规进行 | 第108-115页 |
三、褒奖出力官员 | 第115-123页 |
第二节 厉行禁烟 | 第123-135页 |
一、1913年10-12月宏观整治 | 第124-127页 |
二、1914-1915年具体治理 | 第127-134页 |
三、禁烟总结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禁赌与弛禁 | 第135-146页 |
一、严厉禁止赌博 | 第135-140页 |
二、弛禁与反弛禁 | 第140-141页 |
三、水灾善后有奖义会 | 第141-146页 |
小结 | 第146-149页 |
第四章 龙济光政府初步恢复经济秩序 | 第149-169页 |
第一节 龙济光督粤初的经济困境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恢复金融秩序 | 第151-160页 |
一、维持纸币本位 | 第151-157页 |
二、建立广东中国银行 | 第157-158页 |
三、打击伪币 | 第158-160页 |
第三节 确保财政收入 | 第160-167页 |
一、督粤之初的勉强维持 | 第160-162页 |
二、整顿增加税收 | 第162-165页 |
三、奖励出力官员 | 第165-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五章 龙济光政府发展实业 | 第169-211页 |
第一节 实业发展概况 | 第169-178页 |
一、改组实业机构,保护实业社团 | 第170-172页 |
二、注重国内外实业调查 | 第172-175页 |
三、倡办实业报刊和学校 | 第175-178页 |
第二节 发展农林渔牧业 | 第178-188页 |
一、发展农林牧业 | 第179-187页 |
二、发展水产捕捞业 | 第187-188页 |
第三节 发展商贸工矿业 | 第188-206页 |
一、发展商贸业 | 第189-198页 |
二、发展工矿业 | 第198-206页 |
小结 | 第206-211页 |
第六章 龙济光政府控制文化与发展教育 | 第211-247页 |
第一节 文化控制 | 第211-222页 |
一、封杀革命报刊、书籍 | 第211-215页 |
二、尊崇孔教,维护宗教 | 第215-220页 |
三、保护图书出版业 | 第220-222页 |
第二节 发展教育 | 第222-236页 |
一、调查教育状况 | 第222-224页 |
二、发展中小学教育 | 第224-234页 |
三、发展其他社会教育 | 第234-236页 |
第三节 捐资助学 | 第236-245页 |
小结 | 第245-247页 |
第七章 龙济光政府应对水灾 | 第247-313页 |
第一节 民初水灾与应对概述 | 第247-249页 |
第二节 1914年水灾与赈灾 | 第249-265页 |
一、灾情描述 | 第250-252页 |
二、急赈情况 | 第252-261页 |
三、善后救助 | 第261-262页 |
四、赈灾总结 | 第262-265页 |
第三节 1915年大水灾及大救援 | 第265-295页 |
一、灾情概况 | 第265-270页 |
二、前期官民大赈灾 | 第270-284页 |
三、善后与后期赈灾 | 第284-287页 |
四、赈款统计 | 第287-295页 |
第四节 实施治水及影响 | 第295-308页 |
一、治河之先声 | 第295-296页 |
二、成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 | 第296-299页 |
三、勘测河道和基围 | 第299-304页 |
四、疏浚紧要河道 | 第304-308页 |
小结 | 第308-313页 |
结语 | 第313-321页 |
参考文献 | 第321-337页 |
致谢 | 第337-3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