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癌症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 ·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 | 第10-11页 |
| ·溶瘤痘苗病毒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凝集素概述以及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 ·凝集素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孔石莼凝集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2-13页 |
| ·紫海胆凝集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3-14页 |
| ·掌叶半夏凝集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基础 | 第15页 |
| ·实验方案 | 第15-16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16-20页 |
| ·菌株、质粒与细胞株 | 第16-17页 |
| ·野生型痘苗病毒 | 第17页 |
| ·生化试剂 | 第17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7-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 ·引物序列 | 第19-20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20-36页 |
| ·重组质粒构建的基本方法 | 第20-23页 |
| ·目的基因及载体的获取 | 第20-21页 |
| ·酶切及 DNA 片段的回收 | 第21-22页 |
|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及转化 | 第22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2-23页 |
| ·质粒 pCB-UPL1 的构建 | 第23-25页 |
| ·质粒 pCB-FLAG-SPL 的构建 | 第25-28页 |
| ·质粒 pCB-FLAG-PPA 的构建 | 第28页 |
| ·携带 UPL1、Flag-SPL 和 Flag-PPA 的溶瘤痘苗病毒的包装 | 第28-34页 |
| ·293A 细胞的培养 | 第28-29页 |
| ·野生型痘苗病毒与重组质粒的同源重组 | 第29-30页 |
| ·重组溶瘤痘苗病毒的筛选 | 第30页 |
| ·溶瘤痘苗病毒 OncoPox-gene 挑空斑 | 第30-31页 |
| ·痘苗病毒基因组的抽提 | 第31页 |
| ·重组痘苗病毒的鉴定 | 第31-34页 |
| ·重组痘苗病毒再次挑空斑 | 第34页 |
| ·重组痘苗病毒的杀伤性检测 | 第34-36页 |
| ·重组病毒的大量扩增及纯化 | 第34-35页 |
|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 第35页 |
| ·MTT 法检测重组痘苗病毒对多种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 第35-36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 | 第36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36-48页 |
|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鉴定结果 | 第36-38页 |
| ·携带 UPL1 、 SPL 、 PPA 基因片段的 pCB/UPL1 、 pCB/FLAG-SPL 、pCB/FLAG-PPA 载体鉴定结果 | 第36-38页 |
| ·重组型溶瘤痘苗病毒的鉴定 | 第38-40页 |
| ·重组溶瘤痘病毒中野生型痘苗病毒污染鉴定 | 第38页 |
| ·携带 FLAG-SPL、FLAG-PPA 基因的重组痘病毒鉴定 | 第38-39页 |
| ·野生型痘苗病毒污染的再次鉴定 | 第39-40页 |
| ·携带 FLAG-SPL、FLAG-PPA 基因的重组痘病毒的再次鉴定 | 第40页 |
| ·重组病毒的杀伤性检测 | 第40-48页 |
|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 第40-41页 |
| ·MTT 法检测 OncoPox-FLAG-SPL及 OncoPox-FLAG-PPA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第41-48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48页 |
| 5 讨论 | 第48-50页 |
| 6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