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动机 | 第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英语写作 | 第12页 |
·测量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标准 | 第12-13页 |
·准确性的界定 | 第13页 |
·流利性的界定 | 第13页 |
·复杂性的界定 | 第13页 |
·最近发展区 | 第13-14页 |
·纠正性反馈 | 第14页 |
·纠正性反馈的分类 | 第14-15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社会文化理论 | 第15-16页 |
·注意假设理论 | 第16页 |
·输出假设理论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英语教学 | 第17-19页 |
·支架教学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17-18页 |
·动态评估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18-19页 |
·纠正性反馈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19-21页 |
·纠正性反馈对英语写作准确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纠正性反馈对英语写作流利性和复杂性的影响 | 第21页 |
·发展区反馈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 第21-23页 |
·学生对英语写作中纠正性反馈的态度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31页 |
·研究问题 | 第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26页 |
·数据收集 | 第26-27页 |
·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26页 |
·数据收集的工具 | 第26-27页 |
·数据收集的过程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31页 |
·对监管标尺的解释 | 第27-28页 |
·关于作文的分析方式 | 第28页 |
·评分者间信度检验 | 第28-29页 |
·关于观察和访谈的分析方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31-45页 |
·学生以前体验过的写作反馈方式及对其所持的态度 | 第31-33页 |
·学生以前体验过的反馈方式 | 第31-32页 |
·学生对以前体验过的反馈方式及英语写作的态度 | 第32-33页 |
·发展区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 | 第33-41页 |
·关于对发展区反馈提供过程的分析 | 第33-36页 |
·关于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36-41页 |
·整体评价 | 第36-38页 |
·客观评价 | 第38-41页 |
·准确性 | 第38-39页 |
·流利性 | 第39-41页 |
·复杂性 | 第41页 |
·学生对发展区反馈所持的态度 | 第41-42页 |
·发展区反馈对学生写作学习态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发展区反馈对学生写作学习动机的影响 | 第43页 |
·讨论与反思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45-48页 |
·研究发现 | 第45页 |
·研究启示 | 第45-46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46页 |
·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66页 |
附录1 学生习作题目要求 | 第53-56页 |
附录2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 | 第56-57页 |
附录3 关于判断终止性单位(T单位)、从句、词数及语言错误的说明 | 第57-59页 |
附录4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附录5 被试S3八次习作示例 | 第60-62页 |
附录6 学生前后测习作样例 | 第62-64页 |
附录7 被试访谈记录示例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