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6-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应如何认识并应用刑罚威慑效能 | 第16-20页 |
二、研究范式 | 第20页 |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20-2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刑罚威慑效能概述 | 第22-44页 |
第一节 刑罚威慑效能的概念 | 第22-29页 |
一、刑罚威慑效能概念梳理及评析 | 第22-27页 |
二、刑罚威慑效能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刑罚威慑效能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一、理性选择理论 | 第29-32页 |
二、日常活动理论 | 第32页 |
三、控制理论 | 第32-33页 |
四、利润最大化理论 | 第33-34页 |
五、行为主义的惩罚理论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刑罚威慑效能的作用机制 | 第36-44页 |
一、刑罚威慑机制的系统构造 | 第36-41页 |
二、影响刑罚威慑效果的基本因素及其测量指标 | 第41-44页 |
第二章 研究架构与研究设计 | 第44-56页 |
第一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44-49页 |
一、研究路径——刑罚威慑效能的客观评估测量与主观感知考察 | 第44页 |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第44-4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案设计 | 第49-56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49-51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51-54页 |
三、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刑罚威慑效能之客观评估测量 | 第56-78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预防中的重刑化刑事政策 | 第56-68页 |
一、把脉我国的刑事政策 | 第56-58页 |
二、重刑化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层面之体现 | 第58-67页 |
三、重刑化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层面之体现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重刑化刑事政策效果之客观评估 | 第68-73页 |
一、我国犯罪率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69-71页 |
二、我国重新犯罪率情况及分析 | 第71-72页 |
三、小结:重刑化刑事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刑罚严厉性与必定性对于犯罪的威慑作用 | 第73-78页 |
一、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的选取 | 第73-74页 |
二、刑罚严厉性对于犯罪的威慑作用 | 第74-75页 |
三、刑罚必定性对于犯罪的威慑作用 | 第75-76页 |
四、结论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刑罚对于人身犯罪威慑效果的考察 | 第78-94页 |
第一节 人身犯罪刑事政策及其客观评估 | 第78-81页 |
一、人身犯罪刑事政策 | 第78页 |
二、人身犯罪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 | 第78-79页 |
三、人身犯罪刑事政策效果之客观评估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人身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81-88页 |
一、人身犯罪人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分析 | 第81-82页 |
二、刑罚的罪前威慑分析 | 第82-83页 |
三、刑罚的罪中威慑分析 | 第83-84页 |
四、刑罚的罪后威慑分析 | 第84-85页 |
五、刑罚的适行威慑分析 | 第85-87页 |
六、人身犯罪重新犯罪情况 | 第87-88页 |
第三节 人身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访谈调查的分析 | 第88-92页 |
一、犯罪前对行为性质及刑罚后果的知悉情况 | 第88-89页 |
二、犯罪动机 | 第89-90页 |
三、对刑罚严厉性的感受 | 第90-92页 |
四、对刑罚必定性的感受 | 第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刑罚对于财产犯罪威慑效果的考察 | 第94-107页 |
第一节 财产犯罪刑事政策及其客观评估 | 第94-96页 |
一、财产犯罪刑事政策 | 第94页 |
二、财产犯罪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 | 第94-95页 |
三、财产犯罪刑事政策效果之客观评估 | 第95-96页 |
第二节 财产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96-103页 |
一、财产犯罪人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分析 | 第96-97页 |
二、刑罚的罪前威慑分析 | 第97-98页 |
三、刑罚的罪中威慑分析 | 第98-99页 |
四、刑罚的罪后威慑分析 | 第99-100页 |
五、刑罚的适行威慑分析 | 第100-102页 |
六、财产犯罪重新犯罪情况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财产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访谈调查的分析 | 第103-105页 |
一、犯罪前对行为性质及刑罚后果的知悉情况 | 第103页 |
二、犯罪动机 | 第103-104页 |
三、对刑罚严厉性的感受 | 第104-105页 |
四、对刑罚必定性的感受 | 第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刑罚对于毒品犯罪威慑效果的考察 | 第107-120页 |
第一节 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及其客观评估 | 第107-110页 |
一、毒品犯罪刑事政策 | 第107-108页 |
二、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 | 第108页 |
三、毒品刑事政策效果之客观评估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毒品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110-117页 |
一、毒品犯罪人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分析 | 第110-111页 |
二、刑罚的罪前威慑分析 | 第111-112页 |
三、刑罚的罪中威慑分析 | 第112-113页 |
四、刑罚的罪后威慑分析 | 第113-115页 |
五、刑罚的适行威慑分析 | 第115-116页 |
六、毒品犯罪重新犯罪情况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毒品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访谈调查的分析 | 第117-119页 |
一、犯罪前对行为性质及刑罚后果的知悉情况 | 第117-118页 |
二、犯罪动机 | 第118页 |
三、对刑罚严厉性的感受 | 第118-119页 |
四、对刑罚必定性的感受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刑罚对于职务犯罪威慑效果的考察 | 第120-130页 |
第一节 职务犯罪刑事政策及其客观评估 | 第120-122页 |
一、职务犯罪刑事政策 | 第120页 |
二、职务犯罪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 | 第120-121页 |
三、职务犯罪刑事政策效果之客观评估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职务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122-127页 |
一、职务犯罪人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分析 | 第122-123页 |
二、刑罚的罪前威慑分析 | 第123-124页 |
三、刑罚的罪中威慑分析 | 第124-125页 |
四、刑罚的罪后威慑分析 | 第125-126页 |
五、刑罚的适行威慑分析 | 第126-127页 |
第三节 职务犯罪人对于刑罚威慑效能的感知——基于访谈调查的分析 | 第127-129页 |
一、犯罪前对行为性质和刑罚后果的知悉情况 | 第127-128页 |
二、犯罪动机 | 第128页 |
三、对刑罚严厉性的感受 | 第128-129页 |
四、对刑罚必定性的感受 | 第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八章 刑罚威慑效能的理性认识与运用 | 第130-155页 |
第一节 重刑威慑刑事政策之检视 | 第130-139页 |
一、重刑威慑并非预防犯罪的良药秘方 | 第130-135页 |
二、重刑威慑预防理念盛行之原因 | 第135-138页 |
三、刑罚威慑效能的理性分析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刑法信息的社会传播 | 第139-143页 |
一、提高普法的广度与效度 | 第140-142页 |
二、加大普法的深度与力度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刑罚严厉性的合理运用 | 第143-150页 |
一、观念刑罚增重之应用 | 第143-148页 |
二、划定刑罚严厉性的边界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刑罚必定性与及时性的强化 | 第150-155页 |
一、警察部门的传统预防方式 | 第150-153页 |
二、警察部门犯罪预防思维的转变 | 第153-155页 |
结语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一、著作类 | 第157-160页 |
二、论文类 | 第160-163页 |
三、工具书类 | 第163-16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8页 |
附录一:服刑人员调查问卷 | 第168-171页 |
附录二:服刑人员访谈大纲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