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 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褐飞虱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4-19页 |
| 2 植物与韧皮部取食昆虫互作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水稻抗褐飞虱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植物抵御其他韧皮部取食昆虫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3 植物重组冰点与热点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4 高通量测序及转录组分析 | 第26-29页 |
|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第26-28页 |
| ·转录组分析 | 第28-29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精细定位 | 第30-5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极速抽提植物基因组DNA | 第31-32页 |
| ·基于SNP的多态标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 ·PAGE胶快速银染法 | 第33页 |
| ·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33-34页 |
| ·基因组文库PCR法筛选 | 第34页 |
| ·物理图谱构建中Walking一个周期所用最短时间-20天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4页 |
| ·Bph15的初步定位 | 第35页 |
| ·重组单株筛选 | 第35-37页 |
| ·分子标记开发 | 第37-40页 |
| ·Bph15的精细定位 | 第40-45页 |
| ·Bph15位于重组冰点 | 第45-47页 |
| ·Bph15区间物理图谱 | 第47-52页 |
| ·BAC测序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抗感褐飞虱水稻的转录组分析 | 第54-79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RNA测序库的制备 | 第54-55页 |
|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5页 |
| ·定量PCR | 第55-56页 |
| ·利用GC-MS进行水杨酸含量测定 | 第5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79页 |
| ·测序数据及质量评估 | 第56-58页 |
| ·抗感水稻品种间转录组差异 | 第58-72页 |
| ·褐飞虱取食早期晚期水稻转录组差异 | 第72-73页 |
| ·两水稻品种共同的抗性相关基因 | 第73-79页 |
| 第四章 抗褐飞虱基因Bph15候选基因 | 第79-109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91页 |
|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 ·重点试剂 | 第79-80页 |
| ·Inoue方法制备大肠杆菌超级感受态 | 第80-82页 |
| ·融合PCR构建RNAi转基因载体 | 第82-83页 |
| ·籼稻转基因方法 | 第83-87页 |
| ·GUS染色 | 第87-88页 |
| ·亚细胞定位 | 第88页 |
| ·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88-90页 |
| ·酵母双杂交筛选互作蛋白 | 第90-9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9页 |
| ·Bph15定位区间抗感水稻基因组差异 | 第91-94页 |
| ·Bph15定位区间表达基因 | 第94-98页 |
| ·转基因载体 | 第98-101页 |
| ·转基因统计 | 第101-103页 |
| ·转基因植株抗虫鉴定 | 第103-104页 |
| ·候选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104-105页 |
| ·候选基因原核表达 | 第105页 |
| ·候选基因互作蛋白筛选 | 第105-109页 |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109-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 附录Ⅰ Kasalath和Nipponbare转基因培养基(1L) | 第129-131页 |
| 附录Ⅱ 论文及奖励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