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历史村镇空间形态特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难点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范围限定 | 第16页 |
·研究主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历史村镇 | 第19页 |
·村镇空间形态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悟县历史村镇概况 | 第20-39页 |
·大悟县及周边区位环境 | 第20-21页 |
·大悟县历史村镇的历史沿革 | 第21-23页 |
·历史村镇的起源 | 第21页 |
·历史村镇的初成与发展 | 第21-22页 |
·历史村镇的繁荣与昌盛 | 第22页 |
·历史村镇的衰落 | 第22-23页 |
·历史村镇类型划分 | 第23-27页 |
·家族型村镇 | 第24-25页 |
·商贸交通型 | 第25-26页 |
·建筑遗产型 | 第26-27页 |
·革命史迹型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大悟县历史村镇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27-39页 |
·调研内容 | 第27页 |
·村镇历史价值调研 | 第27-31页 |
·村镇文物保存状况 | 第31-35页 |
·历史村镇遗存形式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影响大悟县历史村镇空间形态的要素 | 第39-53页 |
·社会人文因素对历史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39-44页 |
·区域文化 | 第39-40页 |
·经济因素 | 第40-41页 |
·风水 | 第41-43页 |
·血缘 | 第43-44页 |
·习俗 | 第44页 |
·自然环境对历史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4-50页 |
·山体 | 第44-47页 |
·水体 | 第47-48页 |
·气候特征 | 第48-50页 |
·环境特色分析 | 第50-52页 |
·临河类 | 第50页 |
·依山面水型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大悟县历史村镇物质空间形态分析 | 第53-86页 |
·空间形态的人工要素 | 第53-58页 |
·整体空间形态特色分析 | 第58-60页 |
·点状要素 | 第59页 |
·线状要素 | 第59-60页 |
·面状要素 | 第60页 |
·街巷空间特色分析 | 第60-71页 |
·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60-62页 |
·街巷空间结构特色 | 第62-63页 |
·街巷空间形态特色 | 第63-66页 |
·街巷空间尺度 | 第66-67页 |
·街巷界面 | 第67-70页 |
·街巷节点和村口空间 | 第70-71页 |
·建筑空间特色分析 | 第71-85页 |
·建筑类型 | 第71-74页 |
·外立面造型特色 | 第74-81页 |
·屋面构成要素及特色 | 第81-83页 |
·建筑建构技术特色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历史村镇空间保护与发展 | 第86-97页 |
·村镇空间形态现状 | 第86-90页 |
·人工物质空间 | 第86-90页 |
·山水空间 | 第90页 |
·推动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 | 第90-92页 |
·基于空间发展提出历史村镇的保护方法 | 第92-95页 |
·家族型村镇 | 第92-93页 |
·商贸交通型 | 第93-94页 |
·建筑遗产型 | 第94-95页 |
·革命史迹型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总结 | 第97-9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1 论文图表来源 | 第103-107页 |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