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西部玉东地区古近系薄层砂岩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预测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3页 |
·地震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区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面临主要问题 | 第2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 第25-27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8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7-30页 |
·构造格局 | 第27-28页 |
·构造演化 | 第28-30页 |
·构造层与构造样式 | 第30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0-33页 |
·古生界地层特征 | 第30-32页 |
·中生界地层特征 | 第32页 |
·新生界地层特征 | 第32-33页 |
§2.3 区域石油地质特征 | 第33-38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34页 |
·储层条件 | 第34-35页 |
·盖层及遮挡条件 | 第35页 |
·圈闭类型 | 第35-36页 |
·油气运移 | 第36页 |
·油气藏保存及改造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薄层砂岩成因相及构型研究 | 第38-59页 |
§3.1 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 第38-41页 |
·钻井地层特征 | 第38-40页 |
·单井层序单元划分 | 第4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 第40-41页 |
§3.2 物源体系研究 | 第41-44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42-43页 |
·重矿物组合特征 | 第43页 |
·古地貌特征 | 第43-44页 |
§3.3 成因相研究 | 第44-55页 |
·相标志分析 | 第44-50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50-51页 |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 | 第51-55页 |
§3.4 砂体构型研究 | 第55-59页 |
·构型界面类型及构型单元 | 第55-56页 |
·砂体构型样式分析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薄层砂岩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 第59-86页 |
§4.1 层位标定与解释 | 第59-62页 |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59-60页 |
·层位标定与构造解释 | 第60-62页 |
§4.2 储层四性研究 | 第62-68页 |
·测井资料分析与处理 | 第63-64页 |
·薄层砂岩四性研究 | 第64-68页 |
§4.3 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 第68-86页 |
·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 第69-74页 |
·理论模型正演模拟研究 | 第74-84页 |
·地质概念模型模拟研究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薄层砂岩地震反演研究 | 第86-108页 |
§5.1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第86-92页 |
·反演原理和方法 | 第86-91页 |
·薄层砂岩反演效果分析 | 第91-92页 |
§5.2 特征重构反演 | 第92-97页 |
·重构原理和方法 | 第92-96页 |
·薄层砂岩反演效果分析 | 第96-97页 |
§5.3 地质统计学反演 | 第97-103页 |
·反演原理和方法 | 第97-101页 |
·薄层砂岩反演效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5.4 谱反演 | 第103-106页 |
·谱反演原理和方法 | 第103-105页 |
·薄层砂岩反演效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5.5 反演对比研究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薄层砂岩空间展布与含油气性研究 | 第108-131页 |
§6.1 地震多源信息融合 | 第108-114页 |
·信息融合原理 | 第108-110页 |
·地震沉积学研究 | 第110-112页 |
·地震信息融合 | 第112-114页 |
§6.2 薄层砂岩空间展布 | 第114-123页 |
·薄层砂岩分布预测 | 第114-119页 |
·薄层砂岩砂体配置 | 第119-123页 |
§6.3 薄层砂岩含油气性研究 | 第123-131页 |
·吸收衰减含油气性研究 | 第124-128页 |
·多属性含油气性研究 | 第128-131页 |
第七章 应用效果与前景 | 第131-138页 |
·圈闭及有利区评价 | 第131-134页 |
·井位部署 | 第134-137页 |
·钻后检验 | 第137页 |
·应用前景 | 第137-138页 |
第八章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