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企业 | 第11页 |
| ·职业教育 | 第11-12页 |
| ·参与 | 第12页 |
| ·三一重工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然性 | 第17-22页 |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第17-18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8-19页 |
| ·企业社会责任论 | 第19-20页 |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必然性 | 第20-22页 |
|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 | 第20页 |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三一重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 第22-43页 |
| ·三一重工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三一重工参与职业教育概述 | 第22-24页 |
| ·三一重工员工职业教育—培训 | 第22-23页 |
| ·企业办学: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第23-24页 |
| ·三一重工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 | 第24页 |
| ·三一重工员工培训调研与分析 | 第24-31页 |
| ·调研设计 | 第24-25页 |
| ·调研结果 | 第25-28页 |
| ·调研分析 | 第28-29页 |
| ·三一培训的优点及缺陷分析 | 第29-31页 |
| ·三一重工企业办学与联合办学调研与分析 | 第31-39页 |
| ·调研设计 | 第31页 |
| ·调研结果 | 第31-34页 |
| ·调研分析 | 第34-35页 |
| ·企业办学与联合办学优势与缺陷分析 | 第35-39页 |
| ·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 ·投入职业教育资源成本较高 | 第39-40页 |
| ·缺乏有效的经济利益内区力 | 第40页 |
| ·缺乏具体实施的法规制度与激励政策 | 第40-41页 |
| ·相关中介机构和配套制度严重缺失 | 第41页 |
| ·职业院校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第43-48页 |
|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3-44页 |
| ·澳大利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4页 |
| ·英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4-45页 |
| ·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5页 |
|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45-47页 |
| ·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植,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 第45-46页 |
| ·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经费支持 | 第46页 |
| ·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 | 第46页 |
| ·师资培养的校企互动 | 第46-47页 |
|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47-48页 |
|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 第47页 |
| ·改革职业教育课程 | 第47页 |
| ·创设开放性职业教育中心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强化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 ·政府层面 | 第48-49页 |
|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 | 第48-49页 |
| ·通过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 | 第49页 |
| ·通过机构设置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 第49页 |
| ·企业层面 | 第49-51页 |
|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理念 | 第50页 |
| ·树立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50页 |
| ·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校企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 | 第50-51页 |
| ·全面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 第51页 |
| ·职业学校层面 | 第51-53页 |
| ·主动与企业联系,完善联系途径 | 第51-52页 |
| ·强化双师素质,建设师资队伍 | 第52页 |
| ·重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 第52-53页 |
| ·加强与企业沟通,维护学生权益 | 第53页 |
| ·学生层面 | 第53-55页 |
| ·改变观念态度 | 第53-54页 |
| ·改善行为习惯 | 第54-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