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31页 |
一、影像的旅行与民族意识 | 第13-17页 |
二、观看的激情与中西的碰撞 | 第17-23页 |
三、中国早期电影的“现代人”与“现代性” | 第23-31页 |
绪论:“形象”至关重要 | 第31-42页 |
一、形象的混乱与变迁 | 第31-35页 |
二、“形象”的焦虑:观看引发的民族意识 | 第35-42页 |
第一章 :“阿拉上海人”——都市身份、认同与疏离 | 第42-65页 |
第一节 尴尬的1920年代 | 第42-46页 |
第二节 都市,银幕与个人 | 第46-51页 |
一、中国银幕上最早的都市人 | 第46-49页 |
二、个案一:《劳工之爱情》——都市空间与现代个人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个案二:《阎瑞生》——洋场才子与妓女 | 第51-56页 |
一、“莲英案”与都市、现代人 | 第52-53页 |
二、妓女——受害者的现代与传统 | 第53-54页 |
三、洋场才子——杀人犯的“西化”与城市的堕落 | 第54-56页 |
第四节 媒体文化与都巿身份的形成 | 第56-65页 |
一、媒体文化、现实主义与都市指南 | 第56-58页 |
二、上海的现代性与上海人身份 | 第58-62页 |
三、都市的疏离与认同:1920年代的的发展趋势 | 第62-65页 |
第二章 :“娜拉”与娜拉叙事 | 第65-102页 |
第一节 “娜拉”寓言——过去与未来之间 | 第65-70页 |
一、“娜拉”一代#53 | 第65-68页 |
二、过去与未来之间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从女伶到女演员——从表演进入公共领域 | 第70-79页 |
一、新与旧之间的徘徊:新剧与舞台政治化 | 第70-74页 |
二、叶公好龙与女新剧家 | 第74-76页 |
三、五四话剧女演员的舞台实践 | 第76-79页 |
第三节 从女演员到女明星——现代都市传奇 | 第79-102页 |
一、摩登女郎与“五四”之女 | 第79-82页 |
二、中国“娜拉”:摩登女郎 | 第82页 |
个案之一:殷明珠(1904—1989)——从交际花到女明星 | 第82-88页 |
1、明星的诞生 | 第82-85页 |
2、好莱坞影响 | 第85-88页 |
三、女明星的身体言说与欲望想象 | 第88-95页 |
个案之二:杨耐梅(1904—1960)——都市妖女 | 第91-95页 |
四、中国“娜拉”:“五四”之女 | 第95-102页 |
1、女明星与娜拉的职业 | 第95-97页 |
2、个案之三:王汉伦(1903—1978)——“新女性”表演“旧女子” | 第97-102页 |
第三章 :1931年:新与旧之间的过渡文本 | 第102-134页 |
第一节《银幕艳史》——电影与女明星的双重自我指涉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挣扎的“现代人”——《银汉双星》——《桃花泣血记》《银汉双星》(1931,史东山) | 第106-121页 |
一、改编透露的秘密 | 第107-111页 |
二、中西拼接的感官体验 | 第111-114页 |
三、自我指涉——“现代”的展示与矛盾 | 第114-121页 |
《桃花泣血记》(1931,卜万苍) | 第116-121页 |
一、“新的”—“旧的” | 第116-118页 |
二、城乡—阶级—暴力 | 第118-121页 |
第三节 《一剪梅》——中西拼接的风格与亦军亦匪的集体 | 第121-134页 |
一、中西文化的杂交性 | 第124-125页 |
二、本土化与西洋化 | 第125-127页 |
三、人物形象的改变 | 第127-134页 |
第四章 :“新女性”的诞生与死亡——左翼电影的性别叙事 | 第134-167页 |
第一节 “左翼电影”——命名的焦虑 | 第134-139页 |
第二节 1933年——转变!转变! | 第139-143页 |
第三节 《三个摩登女性》与“摩登”之辨 | 第143-152页 |
一、何谓“摩登” | 第146-147页 |
二、谁是“摩登女性”?——都市的答案 | 第147-148页 |
三、谁是“摩登女性”?——左翼的答案 | 第148-152页 |
第四节 谁是“新女性”与《新女性》中的诞生与死亡 | 第152-167页 |
一、历史人物与女性文本:艾霞与《现代一女性》 | 第153-159页 |
二、虚构女主角与男性/左翼文本:艾霞的变身与《新女性》 | 第159-164页 |
三、从知识女性到革命女性的朦胧想象:重新定义“新女性” | 第164-167页 |
第五章 :个人还是集体?——左翼电影中的男性知识分子 | 第167-194页 |
第一节 个案:“电影皇帝”金焰——打造“左翼”明星 | 第167-179页 |
一、从《野草闲花》到《野玫瑰》五四青年的失败与波西米亚人的昙花一现 | 第167-171页 |
二、从《三个摩登女性》到《母性之光》:从“五四”青年到革命者 | 第171-174页 |
三、个人还是集体?——“左翼明星”的悖论 | 第174-179页 |
1、“左翼明星”的悖论 | 第174-175页 |
2、《大路》——男性群像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 第175-179页 |
第二节 走向集体——青春、暴力与革命者 | 第179-194页 |
一、知识分子的无力与青春的幻灭——走向集体 | 第180-188页 |
1、无力的上一代知识分子 | 第180-184页 |
2、青春的幻灭——走向集体和革命 | 第184-188页 |
三、知识分子+革命者:“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第188-194页 |
1、恋爱与革命 | 第188-191页 |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革命主体的召唤和形成 | 第191-194页 |
结论:“形象”的焦虑与中国的“现代性” | 第194-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8页 |
后记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