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食源性疾病及流行现状 | 第12-13页 |
|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 第13-19页 |
| ·志贺氏菌 | 第13-15页 |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 第15-16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6-18页 |
| ·大肠杆菌O157:H7 | 第18-19页 |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 | 第19-24页 |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 ·本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靶点 | 第24-25页 |
| ·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 | 第24-25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 | 第25页 |
| ·O157:H7 hlyA基因 | 第25页 |
| ·单增李斯特菌hlyA基因 | 第25页 |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第25-27页 |
| 第2章 四种常见肠道病原菌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实验菌株及编号 | 第27页 |
| ·主要的试剂和培养基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 ·致病菌DNA提取方法 | 第28-30页 |
| ·特异性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第30页 |
| ·单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 ·单重PCR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8页 |
| ·三种方法提取DNA浓度和纯度的比较结果 | 第32-33页 |
| ·单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单重PCR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测定结果 | 第34-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致病菌DNA提取方法 | 第38-39页 |
| ·单重PCR特异性和敏感性 | 第39-41页 |
| 第3章 四种常见肠道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 ·四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第42-44页 |
| ·多重PCR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测定 | 第44页 |
| ·人工感染牛奶中的应用 | 第44页 |
| ·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市售食品的检验 | 第44-45页 |
| ·两步法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 ·四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5-46页 |
| ·交实验优化多重PCR实验条件 | 第46-47页 |
| ·温度优化结果 | 第47页 |
| ·多重PCR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 ·人工感染牛奶样品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 ·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国标方法对送检食品的检验结果比较 | 第49页 |
| ·两步法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结果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5页 |
| ·多重PCR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 ·正交实验优化多重PCR | 第52页 |
| ·多重PCR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52-54页 |
| ·两步法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4-55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