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8页 |
1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快速城镇化和村镇的重要地位 | 第18-19页 |
·村镇建设特色缺失的内在原因 | 第19-20页 |
·建筑节能与传统聚落被动式策略 | 第20页 |
·本文概念的解析和界定 | 第20-23页 |
·巴渝地区 | 第20-22页 |
·村镇和村镇住区 | 第22页 |
·被动式降温 | 第22-23页 |
·国内外对于被动式降温的研究动态 | 第23-29页 |
·国外研究 | 第23-26页 |
·国内研究 | 第26-29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2 巴渝地区气候环境和村镇住区概述 | 第32-54页 |
·巴渝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 第32-39页 |
·气候环境的层级划分 | 第32页 |
·地理特征决定的地区气候 | 第32-36页 |
·地形特征决定的微气候 | 第36-39页 |
·巴渝地区气候环境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39-43页 |
·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概述 | 第39-41页 |
·气候与聚落的地域特征 | 第41-43页 |
·降温为核心的巴渝传统聚落适应方式 | 第43页 |
·巴渝地区村镇住区适应气候现状 | 第43-52页 |
·巴渝地区所处的热工分区 | 第43-44页 |
·巴渝地区村镇住区发展概况 | 第44-48页 |
·巴渝地区村镇住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巴渝地区传统民居被动式降温模式解析 | 第54-82页 |
·通风方式降温 | 第54-65页 |
·自然通风原理 | 第54-55页 |
·引入地形风 | 第55-58页 |
·街巷通风 | 第58-60页 |
·天井通风 | 第60-63页 |
·界面通风 | 第63-65页 |
·遮阳方式降温 | 第65-73页 |
·互遮阳 | 第65-66页 |
·挑檐遮阳 | 第66-70页 |
·楼板遮阳 | 第70-71页 |
·门窗遮阳 | 第71-73页 |
·隔热方式降温 | 第73-77页 |
·墙体隔热 | 第73-74页 |
·屋面隔热 | 第74-75页 |
·阁楼隔热 | 第75-76页 |
·架空层隔热 | 第76-77页 |
·利用环境降温 | 第77-80页 |
·利用绿化降温 | 第77-79页 |
·利用水体降温 | 第79-80页 |
·传统经验的要点和局限 | 第80-82页 |
4 传统被动式降温模式在现代村镇住区中的应用策略 | 第82-120页 |
·现代村镇住区与传统聚落的差异 | 第82-83页 |
·居住模式的差异 | 第82页 |
·空间尺度的差异 | 第82-83页 |
·被动式降温策略应用原则 | 第83-84页 |
·适宜技术原则 | 第83-84页 |
·冬夏两宜原则 | 第84页 |
·动静设计并用 | 第84页 |
·建筑布局 | 第84-96页 |
·兼顾通风防热的朝向选择 | 第84-87页 |
·增强风压通风的间距控制 | 第87-90页 |
·优化通风效果的群体组织 | 第90-93页 |
·绿化水体辅助降温 | 第93-96页 |
·形体设计 | 第96-105页 |
·形体选择 | 第96-97页 |
·出挑与凹入 | 第97-99页 |
·发展缓冲空间 | 第99-102页 |
·改良天井空间 | 第102-103页 |
·优化立面洞口 | 第103-105页 |
·构件设计 | 第105-118页 |
·简化遮阳构件 | 第105-108页 |
·改善屋面隔热 | 第108-112页 |
·强化墙体防热 | 第112-115页 |
·确立经济防热窗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5 巴渝传统民居被动式降温模式的应用实践 | 第120-144页 |
·基于被动式降温策略的重庆市开县红光村居民小区设计背景 | 第120-124页 |
·区位与气候分析 | 第120-121页 |
·场地地理条件 | 第121-123页 |
·场地微气候环境 | 第123-124页 |
·基于被动降温策略的红光村住区群体布局 | 第124-130页 |
·现代住区功能融入 | 第124-126页 |
·以道路调整建筑朝向 | 第126-127页 |
·利于导风的松散布局 | 第127-129页 |
·利用小地形增强局部通风效果 | 第129-130页 |
·基于被动式降温策略的红光村建筑形体设计 | 第130-139页 |
·引入天井解决微气候问题 | 第130-134页 |
·改良楼梯间增强通风动力 | 第134-136页 |
·窄通道促进通风换气 | 第136-137页 |
·形体变化实现多向适应 | 第137-138页 |
·可变缓冲空间实现多样化适应 | 第138-139页 |
·基于被动式降温策略的红光村住宅构件设计 | 第139-144页 |
·遮阳构件与阳台复合 | 第139-140页 |
·双层隔热墙体处理 | 第140-141页 |
·屋面隔热通风 | 第141-142页 |
·材料应用 | 第142-144页 |
6 结语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附录 | 第152-153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2-153页 |
B.开县红光村居民小区设计文本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