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8-56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概述 | 第19-28页 |
·有机载流子传输材料 | 第19-22页 |
·热活性型延迟荧光材料 | 第22-24页 |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应用 | 第24-28页 |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基本光物理过程 | 第28-34页 |
·载流子迁移率的表征和测定及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分子内光激发态及其衰变过程 | 第31-34页 |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有机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理论研究 | 第35-37页 |
·铜配合物热活性型延迟荧光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37-39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6页 |
第2章 量子化学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56-70页 |
·理论基础 | 第56-62页 |
·分子轨道理论 | 第56-58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58-59页 |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第59-62页 |
·计算方法 | 第62-66页 |
·载流子迁移率的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吸收发射光谱的计算及基组选择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3章 9, 10-二苯乙烯基蒽衍生物的电荷传输性质和光物理性质的理论预测 | 第70-96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9页 |
·实验吸收发射光谱 | 第72页 |
·电子结构和重组能 | 第72-77页 |
·分子轨道,离子势和电子亲和能 | 第77-79页 |
·传输路径和传输积分 | 第79-85页 |
·载流子迁移率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第4章 甲氧族基团取代对双甲氧族基取代并苯类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性质的影响 | 第96-114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分子优化结构与重组能 | 第98-100页 |
·分子轨道与密度态 | 第100-102页 |
·分子离子势与电子亲和能 | 第102-103页 |
·电子耦合与载流子迁移率 | 第103-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第5章 含氧原子的蒽嵌蒽衍生物大环分子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性质:杂原子和苯基取代效应 | 第114-132页 |
·引言 | 第114-116页 |
·计算方法 | 第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8页 |
·分子构型和重组能 | 第116-122页 |
·分子离子势和电子亲和能 | 第122-123页 |
·分子轨道和密度态 | 第123-125页 |
·电子耦合和载流子迁移率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6章 铜配合物的热活性型延迟荧光性质及理论设计 | 第132-166页 |
·引言 | 第132-133页 |
·计算方法 | 第133-1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56页 |
·基态与激发态构型变化 | 第134-145页 |
·前线轨道 | 第145页 |
·光物理性质 | 第145-149页 |
·热活性型延迟荧光性质 | 第149-150页 |
·自然跃迁轨道分析(NTO) | 第150-156页 |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SOC) | 第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66-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17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