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9页 |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 第9-14页 |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9-11页 |
1. 传统法律文化渊源 | 第9-11页 |
2. 革命法制渊源 | 第11页 |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背景 | 第11-14页 |
1. 经济和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2. 政治背景 | 第12页 |
3. 法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 第14-16页 |
(一) 文化思想原因 | 第14页 |
(二) 实践方面原因 | 第14-15页 |
1. 调解为主调审结合的实践模式 | 第14-15页 |
2. 实践的效果 | 第15页 |
(三) 社会结构原因 | 第15-16页 |
三、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状况及评价 | 第16-22页 |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情况 | 第16页 |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 调解目的 | 第17页 |
2. 调解原则 | 第17页 |
3. 调解范围 | 第17页 |
4. 调解方式 | 第17页 |
5. 调解机构 | 第17-18页 |
6. 调解人员资格 | 第18页 |
7. 调解方法和纪律 | 第18页 |
8. 调解效力 | 第18页 |
(三)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 第18-22页 |
1.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18-20页 |
2.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四、 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对当代人民调解制度建设的影响 | 第22-31页 |
(一) 借鉴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 历史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 现实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二) 完善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 | 第24-31页 |
1. 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 | 第24-26页 |
2. 明确人民调解的范围 | 第26-27页 |
3. 完善司法确认程序 | 第27-28页 |
4. 建立其他相关的人民调解机制和制度 | 第28-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