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浅论完善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的若干思考--以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为参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9页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渊源和背景第9-14页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渊源第9-11页
  1. 传统法律文化渊源第9-11页
  2. 革命法制渊源第11页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背景第11-14页
  1. 经济和文化背景第11-12页
  2. 政治背景第12页
  3. 法制背景第12-14页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第14-16页
 (一) 文化思想原因第14页
 (二) 实践方面原因第14-15页
  1. 调解为主调审结合的实践模式第14-15页
  2. 实践的效果第15页
 (三) 社会结构原因第15-16页
三、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状况及评价第16-22页
 (一)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情况第16页
 (二)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1. 调解目的第17页
  2. 调解原则第17页
  3. 调解范围第17页
  4. 调解方式第17页
  5. 调解机构第17-18页
  6. 调解人员资格第18页
  7. 调解方法和纪律第18页
  8. 调解效力第18页
 (三)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第18-22页
  1.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积极作用第18-20页
  2. 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四、 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对当代人民调解制度建设的影响第22-31页
 (一) 借鉴抗日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性第22-24页
  1. 历史的必要性第22-23页
  2. 现实的必要性第23-24页
 (二) 完善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第24-31页
  1. 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第24-26页
  2. 明确人民调解的范围第26-27页
  3. 完善司法确认程序第27-28页
  4. 建立其他相关的人民调解机制和制度第28-31页
结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致谢第35页

论文共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研究--以检察机关办理特别重大贿赂案件为视角
下一篇: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