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引言 | 第8页 |
·壳聚糖 | 第8-16页 |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 | 第8-10页 |
·壳聚糖的物理性质 | 第10页 |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 | 第10-11页 |
·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壳聚糖的溶解性 | 第11页 |
·壳聚糖的生物降解能力 | 第11-12页 |
·壳聚糖的毒性 | 第12页 |
·壳聚糖基的生物学应用类型和方法 | 第12-16页 |
·苹果酸和乳酸共聚物 | 第16-20页 |
·聚苹果酸 | 第16-17页 |
·聚乳酸 | 第17-19页 |
·苹果酸和乳酸共聚物 | 第19-20页 |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 | 第20-21页 |
·药物控释系统 | 第21-23页 |
·药物输送系统 | 第21页 |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 | 第21页 |
·药物载体 | 第21页 |
·药物控释 | 第21-23页 |
·选题依据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23-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以壳聚糖和聚苹果酸为基体的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药物控释研究 | 第25-48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化学试剂与原料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载药纳米粒子用于药物释放的研究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7页 |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第30页 |
·壳聚糖的分子量 | 第30-31页 |
·共聚物的合成 | 第31-32页 |
·共聚物的核磁图谱分析 | 第32-33页 |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共聚物的粘度分析 | 第34页 |
·共聚物的 TGA 分析 | 第34-35页 |
·共聚物的 DSC 分析 | 第35页 |
·纳米粒子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35-36页 |
·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纳米粒子的吸光度分析 | 第37页 |
·纳米粒子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纳米粒子的粒径及ζ电位分析 | 第38-40页 |
·纳米粒子的 pH 敏感性分析 | 第40-41页 |
·纳米粒子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纳米粒子的扫描电镜 | 第42页 |
·纳米粒子的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纳米粒子的 TGA 分析 | 第43页 |
·纳米粒子的 XRD 分析 | 第43-44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图 | 第44页 |
·空白和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比较 | 第44-45页 |
·空白和载药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 | 第45页 |
·载药复合物的 XRD 分析 | 第45-46页 |
·复合物纳米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 第46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壳聚糖与 PAMPS 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8-63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化学试剂与原料 | 第48-49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壳聚糖的制备 | 第49页 |
·AMPS 的提纯 | 第49页 |
·壳聚糖与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9-50页 |
·壳聚糖与聚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0页 |
·产物的表征 | 第50-51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52页 |
·复合物红外光谱图 | 第52-53页 |
·复合物的耐盐性分析 | 第53-54页 |
·复合物的 TGA | 第54页 |
·复合物的 DSC | 第54-55页 |
·pH 值对复合物粒径的影响 | 第55-56页 |
·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6页 |
·复合物的扫描电镜 | 第56-57页 |
·复合物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红外图谱 | 第58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 XRD | 第58-59页 |
·载药前后纳米粒子粒径比较 | 第59页 |
·纳米粒子载药前后的ζ值 | 第59-60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 | 第60-61页 |
·复合物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 第61页 |
·药物释放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结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