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11-15页 |
2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5-18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一、 生态自然观 | 第23-43页 |
(一) 自然观 | 第23-28页 |
1 原始文明时期的自然观 | 第23-25页 |
2 农业文明时期的自然观 | 第25-26页 |
3 工业文明时期的自然观 | 第26-28页 |
(二) 生态自然观 | 第28-32页 |
1 面向生态危机的新自然观 | 第28-30页 |
2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新认识 | 第30-31页 |
3 生态自然观的新特点 | 第31-32页 |
(三)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 第32-43页 |
1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 | 第33-36页 |
2 “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感性的世界” | 第36-38页 |
3 “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 第38-43页 |
二、 生态社会观 | 第43-63页 |
(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 第43-47页 |
1 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 | 第44-46页 |
2.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向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 第46-47页 |
(二)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思想内核 | 第47-54页 |
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第47-51页 |
2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 第51-53页 |
3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形态” | 第53-54页 |
(三) 马克思的生态社会观思想实质 | 第54-63页 |
1 生态社会观的生存论内涵 | 第55-57页 |
2 生态社会观的科学观内涵 | 第57-59页 |
3 生态社会观的价值观内涵 | 第59-63页 |
三、 生态人类观 | 第63-93页 |
(一) 面向人类解放的人类观 | 第63-71页 |
1 “我们开始要谈论的前提……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 第63-66页 |
2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第66-69页 |
3 “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 第69-71页 |
(二) 马克思生态人类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 第71-86页 |
1 实践思维方式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超越 | 第71-73页 |
2 自然、人、社会及三者统一的价值提升 | 第73-80页 |
3 生态人类观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引领与发展 | 第80-86页 |
(三) 生态人类观的当代价值 | 第86-93页 |
1 人类历史发展的形式与内容融合 | 第86-88页 |
2 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 | 第88-91页 |
3 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契合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8页 |
(一) 自然、人与社会三种角色的统一 | 第93-94页 |
(二) 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与未来维度的统一 | 第94-95页 |
(三) 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后记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