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成因分析 | 第15-23页 |
(一)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制定的国际因素 | 第15-17页 |
1.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 第15-16页 |
2. 美苏战略争夺态势的转化 | 第16-17页 |
(二)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制定的国内因素 | 第17-23页 |
1. 中国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思考 | 第17-21页 |
2. 对“左”的外交政策的反思 | 第21-22页 |
3. 中国实力的增长 | 第22-23页 |
二、“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实施 | 第23-34页 |
(一)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23-27页 |
1. 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2. 显著特征 | 第26-27页 |
(二)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27-30页 |
1. “联美抗苏”的酝酿 | 第27-28页 |
2. “联美抗苏”的提出 | 第28-29页 |
3. “联美抗苏”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三)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实施效应 | 第30-33页 |
1. 维护了国家安全与独立 | 第30-31页 |
2. 给两岸和平统一带来新希望 | 第31页 |
3. 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新转机 | 第31-32页 |
4. 重视对现实国家利益的维护 | 第32页 |
5. 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 | 第32-33页 |
(四) “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1. 中美关系的“暂时妥协” | 第33-34页 |
2. 在外交实践中以“苏”划线 | 第34页 |
3. 国内受“左”的影响没有改变 | 第34页 |
三、对“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认知与反思 | 第34-43页 |
(一) 对“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进一步认识 | 第34-37页 |
1. 毛泽东外交思想对“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贡献 | 第34-35页 |
2. 中国外交战略转折时期 | 第35-37页 |
(二) “联美抗苏”战略对当前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影响 | 第37-43页 |
1. “联美抗苏”对当前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借鉴 | 第37-40页 |
2. 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思考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