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 | 第26-43页 |
·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逻辑 | 第26-35页 |
·建国以来的社会福利制度:政治导向 | 第26-29页 |
·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导向 | 第29-33页 |
·社会福利的发展趋势:社会导向 | 第33-35页 |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分析 | 第35-40页 |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36-38页 |
·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原因 | 第38-40页 |
·我国社会福利模式的新变化 | 第40-43页 |
·建国初至计划经济时期: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 | 第41页 |
·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走向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 | 第43-64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43-48页 |
·积极福利思想 | 第44-45页 |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 第45-47页 |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47-48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际经验 | 第48-56页 |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进程 | 第49-51页 |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模式转变的分析 | 第51-53页 |
·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是国际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趋势 | 第53-56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基础 | 第56-64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政治条件 | 第57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济条件 | 第57-60页 |
·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社会条件 | 第60-64页 |
第四章 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理念 | 第64-71页 |
·实现适度普惠 | 第65-68页 |
·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 第65页 |
·福利项目的多样性 | 第65-68页 |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 第68-69页 |
·将“生产性”融入到社会福利中 | 第68页 |
·社会福利制度也是一种社会投资 | 第68-69页 |
·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69-71页 |
·实现社会福利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第69-70页 |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框架结构 | 第71-102页 |
·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制度要求 | 第71-99页 |
·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项目 | 第71-92页 |
·面对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项目 | 第92-99页 |
·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社会福利制度要求 | 第99-100页 |
·政治向度的规定 | 第99页 |
·经济向度的规定 | 第99-100页 |
·文化向度的规定 | 第100页 |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要求 | 第100-102页 |
·社会福利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0-101页 |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2-113页 |
·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行性 | 第102-103页 |
·“民生”问题成为政治主题 | 第102页 |
·公共政策使得福利制度安排成为必然 | 第102-103页 |
·经济增长提供了财政支持可行性 | 第103-111页 |
·与社会福利支出及水平相关的指标 | 第103-108页 |
·社会福利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108-111页 |
·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可行性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发展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实现路径 | 第113-122页 |
·有效发挥社会福利制度的经济功能 | 第113-115页 |
·保持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增长同步 | 第113-114页 |
·以社会福利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 | 第114-115页 |
·走促进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115-118页 |
·认清东、中、西部之间经济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差异 | 第115-117页 |
·增进中、西部社会福利水平以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 第117-118页 |
·真正实现“政府福利”向“社会福利”的转变 | 第118-120页 |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 第118-119页 |
·有机地融合不同福利项目 | 第119-120页 |
·全面促进各类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 | 第120-122页 |
·注重教育的作用以加强社会投资能力 | 第120-121页 |
·以就业为出发点增强各类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 | 第121-12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