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按用途分论文--雷达:按使用地点分论文--空用雷达、机载雷达论文

机载雷达极化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研究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14页
缩略语表第14-16页
摘要第16-18页
Abstract第18-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3页
   ·机载预警雷达发展历程第23-26页
     ·美国E-2,E-3 系列第23-24页
     ·俄罗斯A-50 预警机第24页
     ·瑞典“埃里眼”预警机第24-25页
     ·以色列“神鹰”预警机第25页
     ·中国空警-200 和空警-2000第25-26页
   ·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第26-35页
     ·回波建模与特性分析方面第27-28页
     ·单一域滤波与检测方面第28-29页
     ·两个域联合滤波与检测方面第29-33页
     ·三个域联合滤波与检测方面第33-35页
   ·极化空时自适应处理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第35-36页
     ·回波建模与特性分析第35页
     ·自适应处理方法第35页
     ·维数高,计算量大第35-36页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第36-39页
第二章 机载极化阵列雷达回波建模与特性分析第39-58页
   ·引言第39-40页
   ·极化阵列天线建模第40-45页
     ·雷达极化工作方式第40-41页
     ·阵列布局及几何关系第41页
     ·天线方向图第41-45页
   ·回波信号模型第45-48页
     ·基本假设第45页
     ·信号模型第45-48页
   ·杂波数据生成模型第48-51页
     ·方法一:信号级仿真模型第48-51页
     ·方法二:功能级仿真模型第51页
   ·杂波极化空时特性分析第51-57页
     ·极化特性分析第51-54页
     ·空时特性分析第54-55页
     ·杂波协方差矩阵新的等价表征第55页
     ·常用表征极化特征的概念定义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极化空时联合滤波第58-91页
   ·引言第58-59页
   ·最优滤波第59-76页
     ·最优信号处理第59-60页
     ·滤波性能分析第60-65页
     ·与STAP对比分析第65-68页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68-75页
     ·小结第75-76页
   ·自适应滤波第76-89页
     ·极化空时采样矩阵求逆法第76-77页
     ·预估计极化矢量算法第77-81页
     ·滤波性能分析第81-82页
     ·自适应滤波算法实现流程第82-83页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83-89页
     ·小结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四章 极化空时联合检测第91-121页
   ·引言第91-92页
   ·最优极化空时检测第92-95页
     ·检验统计量及分布第93-94页
     ·检测概率与虚警概率第94-95页
   ·确定极化空时自适应匹配滤波检测器第95-101页
     ·检验统计量第95-96页
     ·统计量分布第96-99页
     ·虚警概率第99-100页
     ·检测概率第100-101页
   ·极化空时自适应匹配滤波检测器第101-107页
     ·检验统计量第101-102页
     ·统计量分布第102-105页
     ·虚警概率第105-106页
     ·检测概率第106-107页
   ·极化空时滤波与检测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框架第107-113页
     ·最优滤波与检测第107-108页
     ·自适应滤波与检测第108-111页
     ·滤波与检测的统一框架第111-113页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113-119页
     ·检测器自身性能对比分析第113-115页
     ·目标功率比第115-116页
     ·极化度第116页
     ·极化距离第116-117页
     ·杂波脊斜率第117页
     ·杂波起伏第117-118页
     ·输入CNR第118-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五章 极化空时降秩处理第121-157页
   ·引言第121-122页
   ·极化空时降秩处理统一框架与算法模型第122-128页
     ·极化空时降秩处理统一框架第122-123页
     ·基于DFP结构的降秩处理算法第123-126页
     ·基于GSC结构的降秩处理算法第126-128页
   ·基于数据特征分解的降秩处理第128-135页
     ·DFP结构特征分解降秩处理方法第129-131页
     ·GSC结构特征分解降秩处理方法第131-132页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132-135页
     ·结论第135页
   ·基于数据独立的变换域降秩处理第135-153页
     ·DFT变换矩阵及空时二维波束导向矢量第136-138页
     ·Doppler-极化域空域串联降秩处理第138-141页
     ·波束-极化域时域串联处理第141-142页
     ·串联处理仿真分析第142-145页
     ·DFP结构极化-波束-多普勒局域联合处理第145-149页
     ·GSC结构极化-波束-多普勒域降秩处理第149-152页
     ·结论第152-153页
   ·最优降秩阶数的选择第153-156页
     ·算法描述第153-154页
     ·仿真分析与结论第154-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7-161页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157-160页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第157-158页
     ·主要创新点第158-160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7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77-179页
附录A 矩阵求逆引理第179页
附录B 空时匹配系数第179-180页
附录C 多元函数分布特性第180-181页
附录D 指数积分与有理函数的关系第181页
附录E 阻塞矩阵形成方法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局域共振型结构的带隙调控与减振降噪特性研究
下一篇:衰落信道下分组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