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图目录第9-11页
表目录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3页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第12-16页
     ·产量差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第16-19页
     ·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19-23页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研究目标第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6-27页
   ·数据来源第27-28页
     ·气象数据第27页
     ·作物数据第27-28页
     ·土壤数据第28页
   ·研究方法第28-34页
     ·气候因子分析方法第28-29页
     ·产量特征分析方法第29-31页
     ·作物模型模拟结果评价指标第31-34页
第三章 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有效性验证第34-48页
   ·APSIM模型简介第34-35页
   ·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初始化第35-37页
     ·气象参数第35页
     ·土壤参数第35-36页
     ·作物品种参数第36-37页
     ·管理措施参数第37页
   ·APSIM模型的参数调试和验证第37-47页
     ·APSIM模型单点参数调试验证第37-39页
     ·APSIM模型区域参数调试验证第39-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潜在产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8-74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48-54页
     ·APSIM模拟情景设置第48-49页
     ·作物潜在产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49-52页
     ·作物潜在产量时间趋势特征分析第52-54页
   ·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潜在产量气候因素影响分析第54-64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第54-59页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潜在产量的影响分析第59-64页
   ·品种对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潜在产量的影响分析第64-71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品种更替现状分析第65-67页
     ·作物品种更替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分析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五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实际产量和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第74-92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生产条件特征分析第74-78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分布特征第74-77页
     ·华北地区水肥投入现状分析第77-78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实际产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78-85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实际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8-81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实际产量的时间趋势分析第81-85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85-91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产量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第85-89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产量差的时间趋势分析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播期调控措施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潜在产量的提升作用第92-114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生育期时空特征分析第92-96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第92-95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的时间变化特征第95-96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生育期调控的基础第96-107页
     ·华北地区冬小麦播期调控第97-102页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调控第102-107页
   ·播期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潜在产量提升分析第107-111页
     ·播期调控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潜在产量的影响第107-109页
     ·“双晚技术”在华北地区的适宜范围第109-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14-118页
   ·主要结论第114-116页
   ·研究创新点第116页
   ·讨论与研究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作者简历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肥管理对高产小麦和玉米锌吸收、转移与累积的影响
下一篇:区域尺度覆膜节水栽培体系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