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胰岛素前体转化成人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的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糖尿病 | 第13页 |
| ·胰岛素 | 第13-20页 |
| ·胰岛素的结构 | 第14-15页 |
| ·胰岛素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 ·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页 |
|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 第16-18页 |
| ·胰岛素的发展历史 | 第18-20页 |
| ·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 | 第20-23页 |
| ·人胰岛素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20-22页 |
| ·人胰岛素原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 第22-23页 |
| ·人胰岛素原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23页 |
| ·重组人胰岛素的生产 | 第23-26页 |
| ·国际知名胰岛素生产企业 | 第24-25页 |
| ·国内主要胰岛素生产企业 | 第25-26页 |
|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 | 第26-29页 |
| ·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 第27页 |
| ·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 第27-29页 |
| ·地特胰岛素 | 第29页 |
| ·课题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 ·课题背景 | 第29-31页 |
| ·课题目的 | 第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 第2章 胰岛素前体的大规模发酵与初步纯化 | 第33-44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 ·工程菌株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 ·种子培养 | 第35页 |
| ·16L发酵罐培养 | 第35页 |
| ·300L发酵罐培养 | 第35-36页 |
| ·胰岛素前体的初步纯化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 ·胰岛素前体16L反应器培养 | 第37-39页 |
| ·胰岛素前体300L发酵罐培养 | 第39-41页 |
| ·胰岛素前体的初步纯化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3章 胰岛素前体的N末端不均一性分析 | 第44-51页 |
| ·前言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 ·胰岛素前体的反相制备 | 第45-46页 |
| ·胰岛素前体的结构分析 | 第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 ·胰岛素前体的反相制备层析 | 第46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的胰岛素前体分子量测定 | 第46-48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的胰岛素前体N末端测序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胰岛素前体酶切顺序分析及酶切 | 第51-62页 |
| ·前言 | 第51-52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 ·胰岛素前体的酶切 | 第52页 |
| ·双链胰岛素前体的反相制备及处理 | 第52页 |
| ·胰岛素前体酶切转化率检测 | 第52页 |
| ·胰岛素前体酶切样品LC-MS检测 | 第52-53页 |
| ·胰岛素前体和双链胰岛素的圆二色谱检测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 ·胰岛素前体的酶切顺序 | 第53-58页 |
| ·影响胰岛素前体切除连接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胰岛素前体的转肽 | 第62-75页 |
| ·前言 | 第62-63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 ·胰岛素前体的一步法转肽 | 第63-64页 |
| ·胰岛素前体的两步法转肽 | 第64页 |
| ·转肽产物的纯化、去保护及鉴定 | 第64页 |
| ·IP和desB30的转化率及胰岛素纯度检测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 ·胰岛素前体的一步法转肽 | 第64-66页 |
| ·胰岛素前体的两步法转肽 | 第66-70页 |
| ·两步法制备的重组人胰岛素质量分析 | 第70-73页 |
| ·胰岛素前体一步法与两步法转肽的工艺比较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地特胰岛素的酰化及产物分析 | 第75-100页 |
| ·前言 | 第75-79页 |
| ·缺苏胰岛素的保护性酰化 | 第76-77页 |
| ·缺苏胰岛素的选择性酰化 | 第77页 |
| ·肉豆蔻酸活化酯的制备 | 第77-78页 |
| ·本章研究目的 | 第78-79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9-83页 |
|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 ·N-羟基琥珀酰亚胺肉豆酸酯的制备 | 第79-80页 |
| ·酰化反应 | 第80页 |
| ·酰化反应条件优化及放大 | 第80-81页 |
| ·分析方法 | 第81-8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8页 |
| ·活化酯的制备 | 第83-84页 |
| ·酰化反应产物的结构分析 | 第84-87页 |
| ·选择性酰化条件的优化和放大 | 第87-94页 |
| ·酰化目的产物的结构与活性确证 | 第94-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0-10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 论文发表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