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石漠化遥感监测综合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20-26页 |
·自然地理 | 第20-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土地及植被分布 | 第22页 |
·区域地质 | 第22-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断裂构造 | 第2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6页 |
·人口状况 | 第23页 |
·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交通能源状况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数据源的选择与预处理 | 第26-36页 |
·数据源的选择 | 第26-30页 |
·遥感影像数据的选择 | 第26-29页 |
·DEM数据的选择 | 第29-30页 |
·地质数据的选择 | 第30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0-36页 |
·坐标系统 | 第30页 |
·辐射校正 | 第30-31页 |
·相对配准与镶嵌 | 第31-32页 |
·几何校正 | 第32-33页 |
·重采样 | 第33-34页 |
·裁剪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第36-60页 |
·岩溶石漠化程度指标体系 | 第36-39页 |
·石漠化分级 | 第36-38页 |
·研究区石漠化分级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岩溶石漠化相关指标提取 | 第39-46页 |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 第39-41页 |
·坡度信息提取 | 第41-42页 |
·岩石裸露率信息提取 | 第42-45页 |
·岩性分布制图 | 第45-46页 |
·决策树法 | 第46-51页 |
·决策树分类方法概述 | 第46-47页 |
·决策树法石漠化遥感监测流程 | 第47-49页 |
·规则库的建立 | 第49页 |
·决策树模型 | 第49-51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51-55页 |
·综合分析法遥感监测流程 | 第51-53页 |
·石漠化综合指标分析 | 第53-54页 |
·综合分析模型 | 第54-55页 |
·定量综合法 | 第55-58页 |
·定量综合法概述 | 第55-56页 |
·定量综合法指标构建 | 第56页 |
·定量综合法石漠化遥感监测模型 | 第56-58页 |
·精度评价 | 第58-60页 |
·精度评价方法——混淆矩阵法 | 第58页 |
·研究区石漠化遥感监测方法精度评价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岩溶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及综合分析 | 第60-70页 |
·遥感监测内容 | 第60-61页 |
·尺度划分 | 第60-61页 |
·石漠化变化程度等级划分 | 第61页 |
·基于差值法的岩溶石漠化动态监测 | 第61-63页 |
·各时相岩溶石漠化分布状况 | 第61-62页 |
·各时段岩溶石漠化变化程度 | 第62-63页 |
·综合分析 | 第63-70页 |
·石漠化现状分析 | 第63-64页 |
·石漠化变化程度分析 | 第64-65页 |
·石漠化变化率分析 | 第65-66页 |
·石漠化在碳酸盐岩中的变化程度分析 | 第66-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