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里氏木霉FS10-C强化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插图或附表清单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18页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响应第18-19页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第19-23页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修复的优势及强化策略第19-21页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21-23页
   ·土壤微生物修复剂及生物安全性第23-25页
   ·木霉属真菌功能的研究第25-28页
     ·木霉对植物的促生作用第25-27页
     ·木霉的生物降解及生物转化第27页
     ·木霉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或积累第27-28页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8-32页
     ·选题依据第28-30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第二章 里氏木霉FS10-C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第32-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材料第33页
     ·方法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温度对里氏木霉FS10-C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4-36页
     ·相对湿度对里氏木霉FS10-C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6-37页
     ·pH值对里氏木霉FS10-C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7-39页
     ·光照对里氏木霉FS10-C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9-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里氏木霉FS10-C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第42-50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6页
     ·材料第42-43页
     ·方法第43-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毒性试验第46-48页
     ·急性眼刺激试验第48页
     ·溶血试验第48-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里氏木霉FS10-C对铜胁迫的响应第50-62页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材料第50-51页
     ·方法第51-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铜胁迫对FS10-C生长发育和积累铜的影响第54-55页
     ·铜胁迫对FS10-C成熟细胞形态及吸附铜的影响第55-58页
     ·铜胁迫对里氏木霉FS10-C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铜胁迫对里氏木霉FS10-C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里氏木霉FS10-C产铁载体能力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对海州香薷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影响第62-94页
   ·材料与方法第64-73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制备方法第64-65页
     ·盆栽试验设计第65-67页
     ·海州香薷生长指标测定第67页
     ·海州香薷铜含量测定第67-68页
     ·土壤铜有效性测定第68页
     ·土壤质量测定第68-72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72-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93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第73-76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对海州香薷生长的影响第76-80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对Cu污染土壤有效态Cu的影响第80-81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对海州香薷Cu吸收的影响第81-84页
     ·里氏木霉FS10-C制剂对铜污染土壤的土壤质量的影响第84-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里氏木霉FS10-C促进海州香薷修复铜污染土壤机理的初步研究第94-122页
   ·材料与方法第95-103页
     ·菌株、培养基与海州香薷营养液第95-96页
     ·里氏木霉FS10-C发酵液对海州香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96-97页
     ·里氏木霉FS10-C促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第97-99页
     ·里氏木霉FS10-C对海州香薷铜抗性影响的试验方法第99-103页
     ·里氏木霉FS10-C对土壤铜有效性影响的研究方法第103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103页
   ·结果与分析第103-121页
     ·里氏木霉FS10-C发酵液对海州香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103-105页
     ·里氏木霉FS10-C促生生物学特性第105-108页
     ·里氏木霉FS10-C对海州香薷铜抗性的影响第108-119页
     ·里氏木霉FS10-C对土壤铜有效性的影响第119-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2-124页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22页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23页
   ·研究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本植物修复煤矿复垦区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下一篇:鸡原钙粘蛋白1、8、1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