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导论 | 第11-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一) 农村合作金融理论 | 第15-19页 |
1.农村合作金融的定义 | 第15页 |
2.农村合作金融的原则 | 第15-16页 |
3.农村合作金融的特征 | 第16-18页 |
4.农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和作用 | 第18-19页 |
(二)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1.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19-20页 |
2.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20页 |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20-2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三、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3页 |
(一) 西部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 | 第23-24页 |
1.农村信用社 | 第23页 |
2.农村资金互助社 | 第23-24页 |
(二) 西部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三) 西部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1.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2.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四) 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1.农信社改革目标定位不清,合作制发生异化 | 第30页 |
2.农村资金互助社规模小,资金来源不足 | 第30-31页 |
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员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偏低,存在操作风险 | 第31页 |
4.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三会”形同虚设 | 第31页 |
5.政府扶持政策不合理,行政干预过多 | 第31-32页 |
6.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建设缺位,监管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四、促进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33-45页 |
(一) 西部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 第33-38页 |
1.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2.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34-35页 |
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第35-36页 |
4.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 第36-38页 |
(二)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8-42页 |
1.德、美、日三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38-41页 |
2.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41-42页 |
(三) 解决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42-45页 |
1.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 | 第42-43页 |
2.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 | 第43页 |
3.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风险管理 | 第43页 |
4.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 | 第43-44页 |
5.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部环境建设 | 第44-45页 |
五、促进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 第45-48页 |
(一) 对西部各地区实行差别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措施 | 第45页 |
(二) 兼顾“三农”服务和持续经营双重目标的实现 | 第45-46页 |
(三) 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 | 第46页 |
(四) 推行农村“小额信贷+小额保险”业务模式 | 第46页 |
(五)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三会”应有的作用 | 第46-47页 |
(六)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适当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 | 第47页 |
(七) 出台农村合作金融相关法律,完善管理体系 | 第47-48页 |
六、结论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