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水体磷污染现状 | 第12页 |
·低C/P比城市污水概况 | 第12-13页 |
·磷资源的现状及磷回收意义 | 第13-15页 |
·磷资源的现状 | 第13页 |
·水体中磷的来源 | 第13-14页 |
·磷对环境的污染 | 第14页 |
·污水中磷回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生物除磷原理 | 第15页 |
·强化生物除磷(EBPR) | 第15-16页 |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 | 第16-22页 |
·生物膜法净化污水机理 | 第17-18页 |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 第18-22页 |
·生物膜EBPR系统 | 第22-23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除磷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 | 第23-25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5-26页 |
·课题研究来源及内容 | 第26-28页 |
·课题研究来源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2页 |
·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运行条件 | 第30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41页 |
·水样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2页 |
·生物膜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FISH分析 | 第33-36页 |
·qPCR方法 | 第36-41页 |
第三章 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运行条件优化 | 第41-52页 |
·进水碳磷比(C/P) | 第41-42页 |
·厌氧/好氧循环周期(Cycle Duration,CD) | 第42-44页 |
·温度 | 第44-45页 |
·溶解氧 | 第45-46页 |
·反冲洗 | 第46-48页 |
·反冲洗强度及反冲洗时间的确定 | 第46-47页 |
·反冲洗周期的确定 | 第47-48页 |
·反冲洗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磷回收周期 | 第48-50页 |
·pH值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磷回收对生物滤池蓄磷/除磷的影响 | 第52-65页 |
·生物滤池运行状况 | 第52-58页 |
·每个PB-PR周期内磷的变化情况 | 第52-53页 |
·磷回收对磷、碳去除率的影响 | 第53-56页 |
·PAOs活性分析 | 第56页 |
·生物滤池沿程出水中磷的变化情况 | 第56-58页 |
·生物膜形态与组成变化分析 | 第58-60页 |
·微生物形态与组成在时间上的变化 | 第58-59页 |
·微生物形态与组成在空间上的变化 | 第59-60页 |
·聚磷菌比例的变化 | 第60-64页 |
·FISH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qPCR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磷酸钾镁结晶法回收污水中的磷和钾 | 第65-74页 |
·实验原理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自配含磷废水 | 第66页 |
·MPP反应结晶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6-67页 |
·MPP结晶实验的影响因素 | 第67-73页 |
·pH值 | 第67-68页 |
·初始磷浓度 | 第68-70页 |
·搅拌速率 | 第70-71页 |
·反应时间 | 第71-72页 |
·沉降时间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