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眼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8页
   ·认知方式概述第9-13页
     ·认知方式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第9-10页
     ·场认知方式的定义和测量第10页
     ·场认知方式个体信息加工特点第10-11页
     ·场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1-13页
   ·情绪和面部表情概述第13-15页
     ·情绪的定义和成分第13页
     ·面部表情概述第13-15页
   ·眼动研究概述第15-18页
     ·眼动研究的原理第15-16页
     ·眼动研究主要指标第16页
     ·相关研究第16-18页
2 问题提出第18-21页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研究假设第19页
   ·研究的特色与研究的意义第19-21页
     ·研究的特色第19-20页
     ·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3 实证研究第21-34页
   ·研究目的第21页
   ·研究被试第21页
   ·研究工具第21-24页
     ·镶嵌图形测验第21-22页
     ·情绪图片第22-24页
     ·眼动仪第24页
     ·数据处理第24页
   ·施测程序第24-25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5-34页
     ·行为结果第25-27页
     ·眼动数据第27-34页
4 总讨论第34-40页
   ·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的讨论第34页
   ·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识别反应时的讨论第34-35页
   ·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面部表情识别强度评分的讨论第35页
   ·在不同兴趣区内注视点个数的差异性讨论第35-37页
     ·对兴趣区 1 和兴趣区 2 上的注视点个数讨论第35-36页
     ·对兴趣区 3 和兴趣区 4 上的注视点个数讨论第36-37页
   ·在不同兴趣区内注视时间的差异性讨论第37-38页
     ·对兴趣区 1 和兴趣区 2 上的注视时间讨论第37页
     ·对兴趣区 3 和兴趣区 4 上的注视时间讨论第37-38页
   ·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眼动轨迹相关讨论第38-39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第45-49页
致谢第49-5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锚测验难度参数方差特征对测验等值误差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不同类型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及其对记忆偏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