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二穗短柄草Ds转座群体的构建与利用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1 前言第15-36页
   ·二穗短柄草研究现状第15-17页
     ·二穗短柄草的形态特征第15页
     ·二穗短柄草基因组研究第15-16页
     ·二穗短柄草在抗病上的应用第16页
     ·二穗短柄草在能源上的应用第16-17页
     ·二穗短柄草优点第17页
   ·二穗短柄草突变体库构建第17-19页
     ·基因枪遗传转化第17页
     ·化学诱变第17-18页
     ·T-DNA 插入突变第18页
     ·转座子插入突变第18-19页
   ·Ac/Ds 转座子系统第19-21页
     ·Ac/Ds 转座子系统使用情况第19-20页
       ·一元转座系统第19-20页
       ·二元转座系统第20页
     ·Ac/Ds 转座子系统效率第20页
     ·Ac/Ds 转座子转座优点第20-21页
   ·诱导系统第21-24页
     ·诱导系统的应用第21页
     ·糖皮质激素诱导型系统第21-22页
     ·乙醇诱导型系统第22-23页
     ·四环素诱导系统第23页
       ·四环素阻抑物的四环素诱导系统第23页
       ·四环素阻抑物的四环素失活系统第23页
     ·雌激素诱导系统第23-24页
   ·T-DNA 边界序列的定位第24-27页
     ·TAIL-PCR第24-25页
     ·反向 PCR第25-26页
     ·接头 PCR(adapter ligation-mediated PCR)第26-27页
   ·油菜素内酯第27-33页
     ·油菜素内酯研究进展第27-28页
       ·油菜素内酯的发现第27-28页
     ·油菜素内酯功能研究第28-33页
       ·油菜素内酯对细胞伸长、分裂及维管束发育的影响第28-29页
       ·油菜素内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9页
       ·油菜素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第29页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育性影响第29页
       ·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第29-31页
       ·油菜素内酯合成途径第31-33页
     ·油菜素内酯各种突变体第3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6-57页
   ·实验材料第36-38页
     ·植物材料第36页
     ·菌株和质粒第36页
     ·各种试剂与酶第36-37页
     ·引物第37-38页
   ·试验方法第38-40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8页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8页
     ·PCR 筛选菌第38-39页
     ·小量碱法提取质粒第39页
     ·农杆菌 EHA105 感受态的制备第39-40页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40页
   ·载体构建第40-42页
     ·PCR 扩增目的片段第40-41页
     ·TA 克隆第41页
     ·转化、酶切、连接到表达载体第41-42页
   ·二穗短柄草遗传转化和转基因苗的鉴定第42-46页
     ·二穗短柄草的遗传转化第42-46页
       ·诱导愈伤第42-43页
       ·二穗短柄草的侵染第43-44页
       ·二穗短柄草的共培养第44页
       ·二穗短柄草的筛选第44页
       ·二穗短柄草分化第44-45页
       ·二穗短柄草生根第45-46页
       ·二穗短柄草移栽第46页
   ·组培苗的鉴定第46-47页
     ·荧光显微镜鉴定 GFP第46页
     ·PCR 鉴定转基因苗第46-47页
       ·CTAB 法提取基因组第46-47页
       ·PCR 检测第47页
   ·T-DNA 定位第47-52页
     ·接头 PCR第47-48页
     ·核苷酸接头合成第48页
     ·酶切产物接头连接第48-49页
     ·PCR 扩增未知序列第49-50页
     ·反向 PCR第50-52页
   ·乙醇诱导系统研究第52-54页
     ·乙醇诱导第52页
     ·乙醇表达量分析第52-54页
       ·RNA 提取第52-53页
       ·荧光定量第53-54页
       ·乙醇诱导系统 PCR 检测 Ds 瞬时跳跃第54页
   ·地塞米松系统研究第54页
     ·地塞米松诱导第54页
     ·地塞米松诱导系统瞬时 Ds 跳跃 PCR 检测第54页
   ·油菜素内酯缺失突变体研究第54-57页
     ·基因组全长和启动子的克隆第54-55页
       ·基因组全长克隆第54页
       ·启动子克隆第54-55页
     ·不同部位表达量分析第55页
     ·GUS 染色第55页
     ·BR 处理第55-56页
     ·互补试验第56页
     ·组织切片第56-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76页
   ·二穗短柄草的遗传转化第57页
   ·载体构建第57-58页
   ·二穗短柄草的转化效率第58-59页
   ·3:1 分离第59-61页
   ·旁邻序列分离第61-62页
   ·乙醇诱导 Ac/Ds 系统和组成型 Ac/Ds 系统 AcTPase 的表达第62-63页
   ·Ds 跳跃第63-65页
   ·突变体收集第65-66页
   ·BR 缺失突变体第66-76页
     ·表型鉴定第66-67页
     ·T-DNA 定位第67-68页
     ·进化树分析第68-69页
     ·基因组全长和启动子克隆第69-70页
     ·不同表达部位分析第70-71页
     ·BR 处理第71-72页
     ·互补试验第72-74页
     ·组织切片第74-76页
4 讨论第76-79页
5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交酸模Rumex K-1叶片光合作用启动过程中的系统调控
下一篇:拟南芥RopGEF4和RopGEF10介导的根毛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