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点分布模型 | 第14-15页 |
·主动形状模型 | 第15-22页 |
·对齐训练样本 | 第16-17页 |
·建立形状模型 | 第17-19页 |
·建立局部模型 | 第19-21页 |
·ASM 模型的搜索过程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改进的主动形状模型 | 第24-30页 |
·非对称采样 | 第24-25页 |
·多模板 ASM 匹配方法 | 第25-26页 |
·Hausdorff 距离 | 第26-27页 |
·实验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4章 基于 Balloon 模型的人眼检测 | 第30-36页 |
·活动轮廓模型 | 第30-32页 |
·Balloon 模型 | 第32页 |
·眼睛定位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5章 CSU 人脸评价系统 | 第36-44页 |
·预处理 | 第36-38页 |
·CSU 子空间法 | 第38-3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8页 |
·线性判别分析 | 第38-39页 |
·常用的距离测量方法 | 第39页 |
·CityBlock 距离(L1) | 第39页 |
·欧氏距离(L2) | 第39页 |
·标准相关距离 | 第39页 |
·协方差距离 | 第39页 |
·基于马哈拉诺比斯(Mahalinobis)的距离度量 | 第39-41页 |
·马哈拉诺比斯空间转换 | 第39-40页 |
·Mahalinobis L1 度量 | 第40页 |
·Mahalinobis L2 度量 | 第40页 |
·Mahalinobis 余弦距离 | 第40-41页 |
·杨氏夹角距离 | 第41页 |
·LDA 软间隔方法 | 第41页 |
·贝叶斯分类器 | 第41-42页 |
·弹性图匹配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自动人眼定位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4-50页 |
·排名曲线工具 | 第44-45页 |
·排列分析工具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