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数据反分析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监测数据反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 第2章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 | 第18-36页 |
| ·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 | 第18-20页 |
| ·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力学状态 | 第20-27页 |
| ·隧道围岩力学特性 | 第20页 |
| ·隧道围岩的力学模型 | 第20-27页 |
| ·不同支护结构的支护特性 | 第27-32页 |
| ·概述 | 第28页 |
| ·喷射混凝土的支护特性 | 第28-29页 |
| ·灌浆锚杆的特性曲线 | 第29-30页 |
| ·组合支护体系的特性 | 第30-31页 |
|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平衡状态 | 第31-32页 |
| ·隧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隧道岩体状态的影响 | 第32-33页 |
| ·隧道埋深的影响 | 第33页 |
| ·隧道施工因素影响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设计及监测新技术研究 | 第36-60页 |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36-39页 |
|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 ·地层岩性 | 第36-37页 |
|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 第37页 |
|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页 |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37-38页 |
| ·隧道围岩分级 | 第38-39页 |
|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 第39-53页 |
| ·监控量测概述 | 第39页 |
| ·监测点布置方法和要求 | 第39-43页 |
| ·监测方法和精度 | 第43-46页 |
| ·监控量测的控制基准 | 第46-49页 |
|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 ·监测成果的汇报 | 第51-53页 |
| ·监控量测新技术研究 | 第53-59页 |
| ·概述 | 第53-54页 |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据处理 | 第54-56页 |
|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程应用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监测数据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 第60-80页 |
| ·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60-71页 |
| ·监控量测实测数据 | 第60-61页 |
| ·回归方程的确定 | 第61-70页 |
| ·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70-71页 |
| ·隧道监控量测自动预警管理系统 | 第71-79页 |
| ·概述 | 第71-72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72-73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73-78页 |
| ·工程应用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5章 监测数据反分析技术研究 | 第80-104页 |
| ·反分析的模型以及参数的确定 | 第80-81页 |
| ·隧道围岩反分析介质模型 | 第80页 |
| ·隧道围岩位移反演参数的确定 | 第80-81页 |
| ·隧道开挖数值模拟 | 第81-85页 |
| ·数值模拟分析流程 | 第81-82页 |
|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82-85页 |
| ·位移反分析的计算 | 第85-97页 |
| ·黄金分割的数学原理 | 第85-86页 |
| ·结合数值模拟的位移反分析 | 第86-97页 |
| ·位移反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第97-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 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