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4页 |
1 绪论 | 第24-42页 |
·课题背景 | 第24-40页 |
·东北虎保护的现状 | 第24-25页 |
·东北虎及其猎物种群监测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东北虎与猎物关系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不同尺度物种多度和分布监测 | 第29-31页 |
·人和虎冲突:野生虎种群恢复和保护的挑战 | 第31-40页 |
·课题的总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总目标 | 第40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42-44页 |
·吉林省珲春地区 | 第42页 |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地区 | 第42页 |
·黑龙江省老爷岭及吉林省大龙岭交界地区 | 第42页 |
·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42-44页 |
3 东北虎猎物种群数量监测方法评估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样带法 | 第44-45页 |
·FMP法 | 第45-46页 |
·大样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样带法 | 第47页 |
·FMP法 | 第47-48页 |
·大样方法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足迹链调查法的优缺点 | 第48-49页 |
·样带法,FMP和大样方方法比较 | 第49-50页 |
·猎物密度比较 | 第50页 |
·误差来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东北虎猎物种群密度和其足迹链密度关系探讨 | 第52-56页 |
·引言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猎物密度 | 第52页 |
·猎物足迹链密度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马鹿 | 第53页 |
·狍 | 第53-54页 |
·野猪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相关性 | 第55页 |
·真实密度和足迹链密度函数特点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东北虎猎物种群数量监测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取样设计和监测资料收集 | 第56-57页 |
·方差估计 | 第57页 |
·设计管理要求 | 第57页 |
·能力分析 | 第57-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狍种群监测 | 第58-60页 |
·野猪群监测 | 第60-61页 |
·梅花鹿和马鹿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东北虎猎物足迹链调查法准确性和精度探讨 | 第64-72页 |
·引言 | 第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Bootstrap统计方法求东北虎猎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抽样强度有效性分析 | 第64-65页 |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狍 | 第65-67页 |
·野猪 | 第67-69页 |
·最佳取样努力和动物密度间关系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7 东北虎猎物种群变动趋势分析 | 第72-78页 |
·引言 | 第72页 |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预实验 | 第72-73页 |
·猎物种群探测概率研究 | 第73页 |
·数据处理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探测概率 | 第73-74页 |
·种群变动趋势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监测方法 | 第75-76页 |
·东北虎猎物种群恢复类型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8 野生东北虎数量监测方法有效性评估 | 第78-86页 |
·引言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78-80页 |
·网络信息收集法 | 第78页 |
·传统样线调查法 | 第78-79页 |
·猎物-东北虎关系法 | 第79-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1页 |
·虎网络信息收集 | 第80-81页 |
·样线调查 | 第81页 |
·基于东北虎猎物生物量调查 | 第81页 |
·讨论 | 第81-85页 |
·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 | 第81-84页 |
·监测目标,监测尺度与监测方法关系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9 东北虎种群现状及其对野生东北虎保护应用研究 | 第86-94页 |
·引言 | 第86页 |
·研究方法 | 第86-87页 |
·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种群动态趋势研究 | 第86-87页 |
·种群现状及变动趋势研究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种群动态趋势研究 | 第87-88页 |
·东北虎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 | 第88-90页 |
·讨论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10 虎和猎物间关系:猎物是否限制东北虎种群野外恢复? | 第94-103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研究方法 | 第95-96页 |
·大样方法估算猎物数量 | 第95页 |
·基于猎物估算虎密度 | 第95-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猎物密度 | 第96-97页 |
·虎密度 | 第97-99页 |
·猎物是否贫乏,抑或是否已成为虎的主要威胁 | 第99页 |
·东完达山东北虎潜在容纳量 | 第99页 |
·讨论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11 吉林省珲春地区人虎冲突研究 | 第103-111页 |
·引言 | 第10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人和家畜伤亡 | 第104-106页 |
·捕食偏好 | 第106页 |
·捕食事件时间分布 | 第106页 |
·家畜经济损失 | 第106页 |
·捕食事件空间分布 | 第106-108页 |
·讨论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