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的温敏特性研究及隐性恢复基因定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第11-13页
     ·小麦雄性不育三系体系第12页
     ·化学杂交剂利用体系第12-13页
     ·光、温敏两系体系第13页
   ·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类型划分第13-16页
     ·按遗传机制分类第14-15页
     ·按育性对光温反应进行分类第15-16页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第16-18页
     ·细胞学形态结构变化第16-17页
     ·光温敏感时期和败育转换临界温度分析第17页
     ·雄性不育材料的败育原因第17-18页
   ·小麦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研究第18-20页
     ·小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模式分析第18-19页
     ·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第19页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单倍体发生频率第19-20页
   ·分子标记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20-25页
     ·分子标记的特点和种类第20-21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1-22页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2-23页
     ·小麦重要农艺形状的分子标记第23页
     ·群体分离分析法第23-24页
     ·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第24-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系 KTP116A 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第27-37页
   ·材料和方法第27-28页
     ·试验地介绍第27页
     ·试验材料第27-28页
     ·试验方法第28页
     ·细胞学镜检第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K 型小麦雄性不系 KTP116A 和 K116A 的花药发育第28-29页
     ·K 型小麦雄性不系 KTP116A 和 K116A 的育性变化第29-30页
     ·KTP116A 的花药败育形态特征及细胞学证据第30-33页
     ·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关键时期第33-34页
   ·讨论第34-37页
第三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遗传模式分析第37-42页
   ·材料和方法第37-38页
     ·材料第37-38页
     ·方法第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2 种类型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后代单倍体发生频率第38-39页
     ·K 型雄性不育小麦核内隐性恢复基因的传递方式和频率第39页
     ·非 1B/1R 类型 K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第39-40页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1B/1R 和非 1B/1R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单倍体发生频率第40页
     ·K 型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第40-41页
     ·K 型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第41-42页
第四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系 KTP116A 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第42-49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材料种植和群体构建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44页
   ·结果第44-47页
     ·与目的基因连锁的标记第44-47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7页
   ·讨论第47-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群体陕群A、B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谷子苗期低氮胁迫转录组测序及蛋白磷酸酶2C(PP2C)基因家族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