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群体陕群A、B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2页
   ·玉米产量遗传增益第11-12页
     ·杂交种产量遗传增益第11页
     ·杂交种、自交系和杂种优势第11-12页
     ·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第12页
   ·玉米群体改良第12-15页
     ·玉米群体的重要性第12-13页
     ·玉米群体改良的概念第13页
     ·群体改良的方法第13-14页
     ·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现状第14-15页
   ·配合力第15-16页
     ·配合力的概念第15页
     ·配合力的测定方法第15-16页
     ·配合力研究现状第16页
   ·遗传多样性第16-20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第16-17页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第17页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第17-19页
     ·利用 SSR 技术分析玉米的遗传多样性第19-20页
   ·混合取样法第20-21页
     ·混合取样法的意义第20页
     ·混合取样法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试验材料第22页
     ·试验设计第22-23页
     ·农艺性状调查第23页
     ·DNA 提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3-24页
   ·数据处理第24-26页
     ·实验结果处理第24-25页
     ·配合力计算第25-2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6-43页
   ·陕群 A 、B 玉米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化第26-33页
     ·不同轮次群体农艺性状比较第26-28页
     ·不同地点农艺性状比较第28-30页
     ·不同水分、氮肥农艺性状比较第30-33页
   ·陕群 A 、B 玉米群体 SSR 标记分析第33-38页
     ·不同轮次群体 SSR 分子标记分析第33-34页
     ·不同地点选择植株后代群体 SSR 分子标记分析第34-37页
     ·不同水分、氮肥选择株系 SSR 分析第37-38页
   ·陕群 A 、B 玉米群体早代配合力分析第38-43页
     ·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9-40页
     ·特殊配合力分析第40-41页
     ·高产组合第41-43页
第四章 讨论第43-46页
   ·不同轮次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3-44页
   ·不同地点选择植株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4页
   ·不同水分、氮肥条件群体选出的株系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4-46页
第五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品种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下一篇:小麦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的温敏特性研究及隐性恢复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