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5-28页 |
·植物体内甲醇和乙醇的来源 | 第15-16页 |
·植物体内甲醇的来源 | 第15-16页 |
·植物体内乙醇的来源 | 第16页 |
·甲醇和乙醇的施用影响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甲醇和乙醇的施用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16-18页 |
·甲醇和乙醇的施用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 第18页 |
·逆境胁迫下甲醇和乙醇的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甲醇和乙醇的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机制 | 第19-22页 |
·甲醇的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机制 | 第19-22页 |
·乙醇的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机制 | 第22页 |
·甲醇和乙醇对植物基因组、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22-24页 |
·甲醇和乙醇对植物基因组的影响 | 第22-24页 |
·甲醇和乙醇对植物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24页 |
·甲醇和乙醇刺激蚕豆生长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生理特性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蚕豆的培养和甲醇、乙醇喷施试验 | 第28页 |
·蚕豆植株叶施甲醇和乙醇后的形态学分析 | 第28页 |
·甲醇和乙醇的喷施实验 | 第28页 |
·蚕豆植株的鲜重、干重、叶片数、株高的测定 | 第28页 |
·叶施甲醇和乙醇蚕豆植株体内的各项光合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 | 第28-29页 |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蚕豆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几种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测量 | 第30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量 | 第30页 |
·蚕豆中羰基化蛋白质(PC)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蚕豆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0页 |
·RT-PCR分析 | 第30-32页 |
·结果 | 第32-39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的生长及表型的影响 | 第32-34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一些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花青素、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可溶性总蛋白和糖类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三种氧化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气孔传导率及其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蚕豆的培养和甲醇、乙醇喷施试验 | 第41-42页 |
·气孔传导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 第42页 |
·气孔开度测定 | 第42页 |
·H2O2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调控气孔开度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 | 第42页 |
·质膜ATP酶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与14-3-3蛋白互作水平的免疫共沉淀检测 | 第42-43页 |
·质膜ATP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气孔开度、气孔传导率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中调控H+ATP酶活性、14-3-3蛋白以及向光素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叶片喷施甲醇和乙醇对蚕豆质膜ATP酶活性、氢泵活性、质膜H~+-ATP酶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与14-3-3蛋白互作水平的影响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质膜H~+-ATP酶在蚕豆叶片气孔响应甲醇和乙醇刺激中的作用 | 第49-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蚕豆的培养及乙醇混合质膜H~+-ATP酶抑制剂VA、蛋白和质膜H~+-ATP酶互作抑制剂AMP以及H_2O_2的喷施 | 第49页 |
·气孔开度的测定 | 第49页 |
·蚕豆体内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质膜H~+-ATP酶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与14-3-3蛋白互作水平的免疫共沉淀检测 | 第49页 |
·结果 | 第49-54页 |
·叶片喷施乙醇蚕豆气孔开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9-50页 |
·不同浓度质膜H~+-ATP酶抑制剂VA、蛋白和质膜H~+-ATP酶互作抑制剂AMP以及H_2O_2与乙醇混合喷施于蚕豆叶面,处理6h后对其气孔开度、体内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50-53页 |
·乙醇与质膜H~+-ATP酶抑制剂VA、蛋白和质膜ATP酶互作抑制剂AMP以及H_2O_2混合施用于蚕豆叶面6h后叶片中氢泵活性、质膜ATP酶活性、磷酸化水平及其与14-3-3蛋白互作水平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总结 | 第56-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