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稗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稗草的分类 | 第13页 |
·稗草种子的休眠特性 | 第13-14页 |
·稗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 第14页 |
2 常用除稗剂及其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二氯喹啉酸 | 第14-15页 |
·丁草胺 | 第15页 |
·氰氟草酯 | 第15-16页 |
·五氟磺草胺 | 第16页 |
3 杂草抗药性现状及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杂草抗药性现状 | 第16-17页 |
·杂草抗药性形成的因素 | 第17-18页 |
·杂草抗性形成的途径 | 第18页 |
·选择说 | 第18页 |
·诱导说 | 第18页 |
4 抗药性杂草的作用机制 | 第18-22页 |
·除草剂作用位点的改变 | 第18-19页 |
·对除草剂的屏蔽作用或作用位点隔离作用 | 第19-20页 |
·代谢作用的增强 | 第20-22页 |
·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损伤 | 第20页 |
·抗氧化酶活性 | 第20-21页 |
·GSH含量及GSTs活性和含量 | 第21-22页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第二章 江苏省部分稻区不同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敏感性 | 第28-38页 |
摘要 | 第28-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供试稗草种子 | 第29页 |
·供试药剂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不同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敏感性 | 第30-32页 |
·不同稗草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 | 第32-34页 |
·不同稗草对丁草胺的敏感性 | 第34页 |
·不同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 | 第34-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敏感性稗草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38-55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供试种子和药剂 | 第39页 |
·稗草幼苗的准备与处理 | 第39页 |
·细胞膜损伤测定 | 第39-40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0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过氧化物酶(POD)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41页 |
·多酚氧化酶(PPO)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二氯喹啉酸对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二氯喹啉酸作用下不同敏感性稗草GSH和GSTs应答差异研究 | 第55-66页 |
摘要 | 第55-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供试种子和药剂 | 第56页 |
·稗草幼苗的准备与处理 | 第56页 |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7-58页 |
·GSTs粗酶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二氯喹啉酸对叶片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二氯喹啉酸对叶片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