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7-1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旱作水稻微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旱作水稻膜下滴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旱作水稻微喷研究现状 | 第8页 |
·旱作水稻光合作用研究 | 第8-9页 |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旱作水稻微灌技术对比试验研究 | 第11-28页 |
·引言 | 第11页 |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11页 |
·试验设计 | 第11页 |
·试验布置 | 第11-12页 |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12-13页 |
·灌水量 | 第12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12页 |
·根系生长情况 | 第12页 |
·气象要素 | 第12页 |
·水质监测 | 第12-13页 |
·株高 | 第13页 |
·光合作用 | 第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27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植株高度的影响 | 第13-14页 |
·不同灌水方法下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需水量的影响 | 第18-23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灌水方法对水稻叶片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旱作水稻不同灌水方法、定额及频率的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 第28-55页 |
·引言 | 第28页 |
·设计方案 | 第28-29页 |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28页 |
·试验方案 | 第28-29页 |
·试验实施 | 第29页 |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54页 |
·各处理对旱作水稻灌溉制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各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各处理对旱作水稻株高的影响 | 第31-35页 |
·各处理水稻需水量分析 | 第35-45页 |
·各处理水稻产量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各处理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7-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旱作水稻微灌方式宽窄膜对比试验研究 | 第55-61页 |
·引言 | 第55页 |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55页 |
·设计方案 | 第55页 |
·试验实施 | 第55-56页 |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56页 |
·灌水量 | 第56页 |
·定期观测土壤含水率 | 第56页 |
·作物生育形状指标 | 第56页 |
·叶绿素观测 | 第56页 |
·水质检测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各处理灌溉定额 | 第56-57页 |
·各处理含水率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各处理水稻产量结果分析 | 第58页 |
·各处理水稻株高变化 | 第58-59页 |
·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分析 | 第59-60页 |
·水质检测分析 | 第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