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 披碱草属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分类简史 | 第10-12页 |
| ·系统关系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2. 本研究采用试验方法 | 第13-16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3-14页 |
| ·基因组构成研究 | 第14-15页 |
| ·DNA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 ·ISSR标记 | 第15-16页 |
| ·SRAP标记 | 第16页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国产披碱草属物种的基因组构成分析 | 第17-29页 |
| 1 前言 | 第17-18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19-20页 |
| ·基因组特异标记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 ·St基因组的检测 | 第21-22页 |
| ·H基因组的检测 | 第22页 |
| ·Y基因组的检测 | 第22-26页 |
| 4 讨论 | 第26-29页 |
| ·披碱草属物种的基因组构成 | 第26-27页 |
| ·物种基因组的特异标记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国产披碱草属物种亲缘关系的形态变异研究 | 第29-41页 |
| 1. 前言 | 第29-30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 ·观测指标及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形态变异 | 第32-36页 |
| ·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基于形态的系统聚类 | 第39-40页 |
| ·形态聚类的重要指标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国产披碱草属物种亲缘关系的SRAP与ISSR比较分析 | 第41-54页 |
| 1 前言 | 第41-42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 ·DNA提取 | 第42页 |
| ·SRAP扩增及检测 | 第42-43页 |
| ·ISSR扩增及检测 | 第43-45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 ·SRAP和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45-47页 |
| ·SRAP与ISSR对披碱草属物种的遗传相似系数 | 第47页 |
|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47-49页 |
| ·基于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 ·基于SRAP和ISSR结合的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 4 讨论 | 第51-54页 |
| ·SRAP与ISSR标记分析披碱草属物种亲缘关系的可行性 | 第51-52页 |
| ·披碱草属物种亲缘关系 | 第52-53页 |
| ·披碱草属物种的遗传分化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