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与多年生大刍草及其杂种F1根系形态及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前言第10-19页
   ·作物多年生性状的定义第10页
   ·作物多年生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多年生作物研究进展第11-15页
     ·多年作物根系的形态观察第11-12页
     ·多年生作物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第12-13页
     ·多年生作物营养分配理论第13-14页
     ·多年生作物分子遗传研究第14-15页
     ·多年生作物育种研究第15页
   ·玉米近缘种多年生材料第15-19页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第16页
     ·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第16-17页
     ·摩擦禾第17-19页
2 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实验材料第20页
   ·实验材料的制备第20页
   ·实验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第20-24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21-22页
     ·根系形状调查第22页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22-23页
     ·中亲优势的计算第23-24页
   ·数据分析第24-25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5-43页
   ·根系形态性状分析第25-34页
     ·根总长第25-26页
     ·根总面积第26-28页
     ·根总体积第28-29页
     ·根尖数目第29-30页
     ·根系分枝数第30-31页
     ·直径0-0.5 mm根系根长第31-33页
     ·直径0-0.5 mm根系面积第33-34页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第34-37页
     ·地上部分第34-36页
     ·地下部分第36-37页
   ·干物质积累量分析第37-41页
     ·地上部分第37-38页
     ·地下部分第38-40页
     ·地下/地上部分第40-41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41-43页
     ·Mo17×9475杂种组合第41页
     ·Mo17×TZ11杂种组合第41-43页
5 讨论第43-48页
   ·根系形态与多年生特性的关系第43-44页
   ·可溶性糖与多年生特性的关系第44页
   ·倍性差异与多年生特性的关系第44-46页
   ·发展多年生玉米的探讨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录第54-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miRNA表达分析及遗传转化
下一篇:生殖生长对川泽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