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研究--以“福州植物园”为例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植物景观的概念 | 第16-17页 |
·国外特色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特色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现状综合评价 | 第19-21页 |
2 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特色的含义 | 第21页 |
·特色的定义 | 第21页 |
·特色植物景观的涵义 | 第21页 |
·植物造景的内涵 | 第21-22页 |
·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 | 第22-26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3-24页 |
·经济学理论 | 第24页 |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植物景观配置的原则 | 第26-29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26页 |
·自然原则 | 第26-27页 |
·文化原则 | 第27页 |
·美学原则 | 第27-28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 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体系 | 第29-41页 |
·植物园概况 | 第29页 |
·植物园的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第29-30页 |
·园林植物景观特色性的表现 | 第30-31页 |
·地域特色性 | 第30页 |
·文化特色性 | 第30页 |
·经济特色性 | 第30页 |
·社会特色性 | 第30-31页 |
·历史特色性 | 第31页 |
·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构建的目标体系 | 第31-33页 |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植物资源 | 第31-32页 |
·实现植物景观总体功能的最大化 | 第32页 |
·作为科研、科普、科教的基地 | 第32-33页 |
·满足人的需求 | 第33页 |
·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构建的理念体系 | 第33-36页 |
·因地制宜理念 | 第33页 |
·生态园林理念 | 第33-34页 |
·节约型园林理念 | 第34-35页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 第35-36页 |
·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类型 | 第36-41页 |
·专类园植物景观 | 第36-37页 |
·主题园植物景观 | 第37页 |
·林相景观 | 第37-38页 |
·季相景观 | 第38页 |
·园路植物景观 | 第38-41页 |
4 福州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营造评析 | 第41-67页 |
·福州植物园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区位概况 | 第41页 |
·地质地貌、气候及水文条件 | 第41页 |
·植被资源 | 第41-42页 |
·福州植物园植物景观总体特色 | 第42-43页 |
·跌宕起伏的地形 | 第42-43页 |
·丰富的植物景区 | 第43页 |
·多样的绿地空间 | 第43页 |
·福州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类型 | 第43-44页 |
·福州植物园植物景观的偏好性分析 | 第44-47页 |
·游客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游客游览的目的分析 | 第45-46页 |
·游客对植物园景观的偏好 | 第46-47页 |
·福州植物园特色植物景观的分析 | 第47-63页 |
·竹类观赏园 | 第48-50页 |
·榕树景观区 | 第50-52页 |
·珍稀植物园 | 第52-53页 |
·桃花园 | 第53-55页 |
·樱花园 | 第55-56页 |
·名人植树区 | 第56-58页 |
·龙潭风景区 | 第58-59页 |
·园路植物景观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7页 |
·游客对植物园植物景观建设的认知 | 第63-65页 |
·福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 第65-6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一:福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偏好问卷调查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