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转换层结构的研究 | 第12-17页 |
·转换结构的主要形式 | 第12-13页 |
·梁式转换结构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梁式转换结构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 | 第17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17-20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弹塑性模型 | 第22-37页 |
·引言 | 第22页 |
·Perform 3D 软件简介 | 第22-28页 |
·构件宏观单元模型 | 第22-25页 |
·材料本构模型参数选取 | 第25-28页 |
·数值模型的验证 | 第28-32页 |
·动力时程分析验证 | 第28-30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 第30-32页 |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弹塑性数值分析模型 | 第32-36页 |
·分析模型概况 | 第32-34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地震动强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7-50页 |
·引言 | 第37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分析评估 | 第37-39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 IM 的相关性 | 第38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 IM 的有效性 | 第38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 IM 的实用性 | 第38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 IM 的效益性 | 第38-39页 |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39-44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39-40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选择和计算 | 第40-43页 |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4-48页 |
·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第44-46页 |
·地震动参数的有效性比较 | 第46页 |
·地震动参数的实用性比较 | 第46-47页 |
·地震动参数的效益性比较 | 第47-48页 |
·地震动参数的综合选择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 | 第50-70页 |
·引言 | 第50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定义 | 第50-51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参数选择 | 第51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51-52页 |
·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 | 第52-55页 |
·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原理与计算 | 第52-54页 |
·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54-55页 |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 第55-62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与结构破坏参数的选择 | 第55-56页 |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56-58页 |
·结构性能水准的确定 | 第58-59页 |
·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的 IDA 曲线对比 | 第59-61页 |
·采用 IDA 方法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61-62页 |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 | 第62-68页 |
·以 PGA 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 | 第62-64页 |
·以 S_a(T_1,5%)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 | 第64-66页 |
·以 PGV 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 | 第66-67页 |
·不同 IM 的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带 SRC 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地震能量分布研究 | 第70-88页 |
·引言 | 第70页 |
·能量输入的计算方法 | 第70-72页 |
·相对能量方程的计算原理 | 第70-71页 |
·绝对能量方程的计算原理 | 第71-72页 |
·结构分析参数与地震动选取 | 第72-74页 |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4-87页 |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 | 第74-75页 |
·地震输入能量及总累积滞回耗能 | 第75-76页 |
·累积滞回耗能在各构件之间的分配 | 第76-77页 |
·累积滞回耗能沿楼层高度的分配 | 第77-82页 |
·结构主要构件滞回耗能与弹塑性变形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