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麦蚜的发生与危害 | 第9-10页 |
| ·麦蚜的发生区 | 第9页 |
| ·蚜虫的生活周期 | 第9-10页 |
| ·麦蚜的危害 | 第10页 |
| ·麦蚜的迁飞 | 第10-20页 |
| ·昆虫的迁飞 | 第10-16页 |
| ·昆虫迁飞的概念及类别 | 第10-11页 |
| ·昆虫迁飞现象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昆虫迁飞的类型 | 第12-13页 |
| ·昆虫迁飞与两性发育、内分泌控制的关系 | 第13-14页 |
| ·昆虫迁飞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14-15页 |
| ·昆虫迁飞与天气条件的关系 | 第15页 |
| ·昆虫迁飞的过程 | 第15-16页 |
| ·蚜虫的迁飞 | 第16-20页 |
| ·蚜虫的迁飞现象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我国麦蚜的季节性迁飞研究 | 第17-18页 |
| ·麦蚜迁飞行为的研究 | 第18页 |
| ·麦蚜迁飞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 ·麦蚜迁飞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HYSPLIT 模型 | 第20-28页 |
| ·HYSPLIT 模型的应用过程图 | 第21-27页 |
| ·轨迹分析模型(HYSPLIT Trajectory Model) | 第21-24页 |
| ·沉降分析模型(HYSPLIT Dispersion Model) | 第24-27页 |
| ·HYSPLIT 模型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本试验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 2 引言 | 第29-30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 ·2009 年河南洛宁高空系留气球种群调查试验 | 第30-31页 |
| ·试验器材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 ·2010 年河南洛宁高空系留气球结合田间取样种群调查试验 | 第31页 |
| ·试验器材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高空系留气球捕捉 | 第31页 |
| ·网捕及吸虫器捕捉 | 第31页 |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 ·2009 年洛宁高空系留气球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不同高度粘板捕获的麦蚜情况 | 第31-32页 |
| ·麦蚜的迁飞轨迹 | 第32-33页 |
| ·麦蚜的迁飞方向与距离 | 第33-34页 |
| ·2010 年洛宁高空系留气球结合田间取样种群调查试验 | 第34-37页 |
| ·系留气球、网捕和吸虫器捕捉荻草谷网蚜分析 | 第34-35页 |
| ·荻草谷网蚜的迁入轨迹分析 | 第35-36页 |
| ·荻草谷网蚜的迁出分析 | 第36-37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 ABSTRACT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