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水稻穗的结构特征 | 第16-20页 |
·水稻穗的结构 | 第16-17页 |
·水稻穗的发育 | 第17-20页 |
·水稻幼穗分化起始的调控机制 | 第20-22页 |
·茎尖分生组织(SAM)的结构 | 第20页 |
·水稻茎尖分生组织(SAM)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2页 |
·水稻花序分生组织发育的遗传研究 | 第22-24页 |
·突变体及其基因研究 | 第22-23页 |
·稀穗突变体 | 第22-23页 |
·PLA基因及其相关突变体 | 第23页 |
·与花序发育有关的其他特异表达基因 | 第23-24页 |
·水稻花分生组织发育的遗传研究 | 第24-28页 |
·花分生组织发育相关突变体基因 | 第25-27页 |
·穗缺失突变体 | 第25页 |
·簇生穗突变体 | 第25-26页 |
·fzp突变体 | 第26-27页 |
·花分生组织的发育特异表达基因 | 第27-28页 |
·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8-30页 |
·水稻花器官的结构特点 | 第28页 |
·水稻花器官发育的遗传作用模式 | 第28-30页 |
·与穗部结构发育相关的数量基因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的性状表达特征 | 第33-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植株形态及穗部突变性状考察 | 第34页 |
·生长和发育动态跟踪观察 | 第34-35页 |
·主要稻米品质性状鉴定 | 第35页 |
·小穗退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表达稳定性检测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突变体spd-hp73植株形态及穗部突变性状考察 | 第36-39页 |
·突变体spd-hp73植株生长和发育动态观察 | 第39-40页 |
·突变体spd-hp73主要稻米品质性状鉴定 | 第40-41页 |
·突变体spd-hp73在不同环境下的小穗退化突变性状表达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幼穗分化发育的动态研究 | 第43-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幼穗发育期的鉴定方法 | 第44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4-45页 |
·材料的准备 | 第44页 |
·SEM样品制备程序 | 第44-45页 |
·SEM电镜观察 | 第45页 |
·体视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突变体spd-hp73的茎尖分生组织(SAM)分化 | 第45-47页 |
·突变体spd-hp73幼穗发育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50页 |
·突变体spd-hp73的一次枝梗原基形成 | 第47页 |
·突变体spd-hp73的二次枝梗原基形成 | 第47-48页 |
·突变体spd-hp73的小穗(或颖花)原基分化 | 第48-49页 |
·突变体spd-hp73的雌雄蕊原基的发育 | 第49-50页 |
·突变体spd-hp73的幼穗分化和发育的体视显微镜验证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54-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材料 | 第54页 |
·突变体spd-hp73的遗传分析 | 第54-55页 |
·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55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55-57页 |
·水稻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基因池的建立 | 第56页 |
·DNA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 | 第56页 |
·PCR检测 | 第5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6-57页 |
·扩增产物的快速银染显色 | 第57页 |
·遗传作图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的遗传分析 | 第57-60页 |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60-63页 |
·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