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8页 |
2 城市基准地价更新理论与方法 | 第18-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基准地价内涵的界定 | 第18页 |
·基准地价更新 | 第18-19页 |
·城市基准地价更新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 第19页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基准地价更新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基准地价更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基准地价更新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 第20-21页 |
·基准地价更新的程序和方法 | 第21-26页 |
·基准地价更新程序 | 第21-23页 |
·基准地价更新的途径和方法 | 第23-26页 |
3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理论与方法 | 第26-42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概述 | 第26-27页 |
·监测数据来源 | 第26页 |
·地价监测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的目的 | 第27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技术设计 | 第27-32页 |
·监测程序 | 第27-28页 |
·地价动态监测范围及监测点数量分布 | 第28-31页 |
·标准宗地的布设 | 第31-32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指标 | 第32-35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指标类型 | 第32-33页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指标值计算 | 第33-35页 |
·城市地价指标动态衔接研究 | 第35-42页 |
·土地级别变化引起的指标衔接方法 | 第35-36页 |
·地价区段跨级别引起的指标衔接方法 | 第36-38页 |
·监测范围变化引起的指标衔接方法 | 第38-42页 |
4 焦作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衔接的实证研究 | 第42-78页 |
·焦作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及分析 | 第42-48页 |
·区域概况 | 第42-43页 |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 | 第43-44页 |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分析 | 第44-47页 |
·地价水平演变分析 | 第47-48页 |
·焦作市地价动态监测状况 | 第48-52页 |
·焦作市城市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48-49页 |
·城市地价指数 | 第49-51页 |
·城市地价动态变化与土地市场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实际情况的比较分析 | 第52-57页 |
·两者的相同点 | 第52页 |
·两者的不同点 | 第52-54页 |
·两者衔接的必要性研究 | 第54页 |
·两者衔接的可行性研究 | 第54-56页 |
·两者之间的衔接点 | 第56-57页 |
·两者衔接的基本思路 | 第57页 |
·实证分析 | 第57-72页 |
·均质地域(地价区段)调查与划分 | 第58-60页 |
·地价监测点(标准宗地)的设立 | 第60-66页 |
·利用监测点地价计算基准地价 | 第66-68页 |
·基准地价与地价监测点计算基准地价对照 | 第68-71页 |
·地价监测点计算基准地价与现行基准地价差异原因分析 | 第71-72页 |
·实证研究的运用——应用地价指数更新 2011 年基准地价 | 第72-78页 |
·焦作市级别分类地价指数测算 | 第72-75页 |
·利用地价指数更新基准地价 | 第75页 |
·利用地价指数更新基准地价的意义 | 第75-78页 |
5 两者衔接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78-84页 |
·建立基准地价更新与地价动态监测系统 | 第78-79页 |
·建立和完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 第78页 |
·政府部门内部综合协调,及时提供基础信息 | 第78页 |
·利用 GIS 技术,建立基准地价更新系统和地价动态监测系统 | 第78-79页 |
·进一步细化基准地价更新工作 | 第79-81页 |
·进一步提高地价监测工作效果 | 第81页 |
·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两者的衔接 | 第81-82页 |
·相关构想 | 第82-84页 |
·建立基准地价动态更新机制 | 第82-83页 |
·确定启动基准地价动态更新程序的标准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后续研究方向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