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但泽三部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具体内容分析 | 第11-17页 |
第一节 “但泽三部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但泽三部曲”作品分析 | 第13-17页 |
一、 《铁皮鼓》——警世的鼓声 | 第13-14页 |
二、 《猫与鼠》——想成为猫的老鼠 | 第14-15页 |
三、 《狗年月》——荒唐的岁月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但泽三部曲”对德国教育小说的继承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教育小说传统概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在传统的背景下写作 | 第18-23页 |
一、 历时性写作 | 第19-20页 |
二、 宏大叙事的意图 | 第20-21页 |
三、 非单一性的叙述结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但泽三部曲”与传统教育小说的碰撞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文体上的解放 | 第23-28页 |
一、 教育小说的模式化写作特征 | 第23-25页 |
二、 “但泽三部曲”的现代性写作特征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内容上的区别和发展 | 第28-32页 |
一、 从矛盾调和到正视矛盾 | 第28-29页 |
二、 “流浪汉小说”气质 | 第29-30页 |
三、 人物“反成长”特征明显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但泽三部曲”对传统教育小说的超越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德国教育小说的非政治性传统 | 第32-34页 |
一、 作品主题的去政治性 | 第32-33页 |
二、 侧重于对个人成长的关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但泽三部曲”的多角度政治关怀 | 第34-38页 |
一、 强烈的原罪意识 | 第34-35页 |
二、 深刻的历史寓言性 | 第35-36页 |
三、 对种族的冲突的关切 | 第36-37页 |
四、 对宗教的沦丧的谴责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对民族心理进行深层探索 | 第38-43页 |
一、 《铁皮鼓》——选择盲从和被法西斯异化 | 第39-40页 |
二、 《猫与鼠》——选择军国主义文化和“英雄”崇拜 | 第40-41页 |
三、 《狗年月》——选择顺从与掩饰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