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南北韩间谍片中的冷战文化

内容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8页
 第一节 选题原因第10-16页
 第二节 有关文献综述第16-2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说明第21-28页
第一章 韩国半岛战争:冷战文化的再创作之地第28-41页
 第一节 半岛战争的概念:韩国战争的反思第29-32页
 第二节 韩国半岛的冷战文化第32-37页
 第三节 战争、反共主义与民族主义第37-41页
第二章 记忆与冷战思维下的历史再写第41-56页
 第一节 南北韩对韩国半岛战争的记忆叙事第41-43页
 第二节 冷战思维的连续与突破第43-51页
  一 记忆的政治学第43-45页
  二 集体创伤与耦合的代表作《小莲池》第45-48页
  三 冷战叙事的翻版——《向着炮火》第48-51页
 第三节 异曲同工的冷战文本:越南战争书写第51-56页
  一 战争亲历者的反思——《青春的悲怆》第51-54页
  二 韩国作家眼中的越南战争——《白色战争》第54-56页
第三章 间谍片中的女性:冷战文化之花第56-79页
 第一节 女间谍主体性与身份问题第58-61页
 第二节 早期冷战结构下的女间谍主体性问题第61-74页
  一 冷战结构与女性的地位:以《命运的手》(1954)、《自由夫人》(1956) 与《地狱花》(1958)为主第61-64页
  二 早期女间谍片中的主体性问题:《美人计》(1946)与《命运的手》(1954) 之比较第64-68页
  三 女间谍作为冷战时代的症候以及分裂的能指——“大韩之花”第68-74页
 第三节 70年代南北韩间谍片中的面具游戏与身份认同第74-79页
  一 朴正熙与金日成:两个独裁者绝对化的1970年代第74-76页
  二 《原形毕露》(1970)与《机灵将军-第三地洞篇》(1978)中的身份与再现问题第76-79页
第四章 韩国的玛塔·哈里?——韩国间谍金寿任的文本改写第79-95页
 第一节 真实女间谍:冷战叙事中的裂缝第79-83页
  一 冷战与后冷战之间的真实女间谍第79-81页
  二 他的故事(History)中的她的故事(herstory)第81-83页
 第二节 电影《特别搜查本部》(1974)反共书写与再现问题第83-86页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金寿任故事的改写第86-95页
  一 《爱射杀了她》(2002):以证言书写超越反共叙事第87-91页
  二 她们怎么成为了主体:《爱射杀了她》(2002)与《我曾经是大韩之花》(2011)第91-95页
第五章 间谍片中的对峙——北韩间谍金贤姬的文本叙事第95-113页
 第一节 身份、性别与女人的双重困境第97-101页
 第二节 男性视角中的金贤姬:电影《眞由美:处女恐怖分子》(1990)第101-103页
 第三节 现代花木兰:金贤姬自述《我现在想成为女人》(1991)第103-113页
  一 身份第105-108页
  二 表演第108-110页
  三 结局第110-113页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间谍片中的女性性别叙事第113-129页
 第一节 间谍、后冷战与身体话语第113-119页
  一 后冷战时期间谍片的复兴第113-115页
  二 是“Spy”,还是“间谍”——后冷战时期语境的变化第115-118页
  三 女间谍及其“性爱化的身体”的身体话语第118-119页
 第二节 后冷战格局下作为社会/民族症候的女间谍第119-125页
  一 女性身体、性欲与套话:《爱马太太》(1982)、《生死谍变》与《快乐到死》(1999)第120-122页
  二 间谍的民族叙事:《生死谍变》(1999)、《双重间谍》(2002)与《IRIS》(2010)为主第122-125页
 第三节 《义兄弟》(2010):后冷战时期谁在唱民族-国家之歌?第125-129页
第七章 间谍片中的半岛愿景第129-152页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间谍片中的冷战文化图景第132-139页
  一 《间谍》(2012):“生活性间谍”与老套的间谍模式第133-135页
  二 以《隐秘的,伟大的》(2010-2011)的方式设想半岛未来第135-138页
  三 不再是兄弟的名义,而是“鹣鲽”第138-139页
 第二节 告别冷战——期盼半岛和平未来第139-152页
  一 流散者视野下的冷战文化第139-141页
  二 国家疆界内的异域、国家体系中的外人:“流散之歌”第141-145页
  第三节 最后的话第145-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国学习者汉语社会面称语使用状况研究
下一篇:分裂的忠诚与信仰的边界--伊丽莎白时代天主教徒“进国教堂”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