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

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34页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第11-17页
 二、现有研究成果述评第17-31页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31-34页
第一章 中西历史上的“本体”与“情感论”第34-58页
 第一节 中西历史上“本体”一词的含义与李泽厚的理解第34-44页
  一、中西“本体”含义辨析第34-37页
  二、李泽厚对“本体”的理解第37-44页
 第二节 中西历史上的“情感论”第44-58页
  一、西方历史上的“情感论”第44-49页
  二、中国历史上的“情感论”第49-58页
第二章 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形成第58-77页
 第一节 前期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情感”第58-64页
 第二节 “主体性”中的“心理情感形式”第64-70页
 第三节 “情(感)本体”的提出与完善第70-77页
第三章 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内涵第77-111页
 第一节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77-84页
 第二节 情为归宿:“情本体论”的核心规定第84-104页
  一、情本体的人性哲学第85-93页
  二、情本体的人生哲学第93-104页
 第三节 李泽厚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第104-111页
第四章 “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展开第111-151页
 第一节 “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第111-140页
  一、哲学人类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第111-121页
  二、人格心理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第121-132页
  三、美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第132-140页
 第二节 “情本体论”的实践展开第140-151页
  一、“情本体论”的内推第141-145页
  二、“情本体论”的外推第145-151页
第五章 “情本体”与BEING的对接第151-176页
 第一节 李泽厚“对接论”之提出第151-156页
 第二节 李泽厚“对接论”的内涵第156-166页
 第三节 对李泽厚“对接论”的评价第166-176页
第六章 “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第176-200页
 第一节 “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第176-185页
 第二节 “情本体论”的理论意义第185-200页
结语第200-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5页
附录第215-216页
后记第216-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下一篇:民国纺织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