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7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 第17-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6-3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2 土地精细整治及其新增耕地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65页 |
·微细地形和精细整治的内涵 | 第37-41页 |
·微细地形的内涵 | 第37-39页 |
·精细整治的内涵 | 第39-40页 |
·土地传统整治与土地精细整治 | 第40-41页 |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1页 |
·理论基础 | 第42-44页 |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44-47页 |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基本来源 | 第47-51页 |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 | 第51-59页 |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系统 | 第52-53页 |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结构及功能 | 第53-54页 |
·耕地潜力驱动力的缺陷与新增压力 | 第54-59页 |
·新增耕地潜力识别 | 第59-63页 |
·绝对潜力 | 第59-61页 |
·相对潜力 | 第61-63页 |
·新增耕地潜力目标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动态研究 | 第65-87页 |
·农民在土地利用中的经济行为分析 | 第65-67页 |
·土地制度下的农民经济行为 | 第65-66页 |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的特点 | 第66-67页 |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目标的阶段性 | 第67页 |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的演化倾向性 | 第67-75页 |
·自然要素层 | 第68-71页 |
·意愿要素层 | 第71-72页 |
·技术要素层 | 第72-73页 |
·社会经济要素层 | 第73-74页 |
·政策要素层 | 第74-75页 |
·基于层要素倾向性的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 第75-84页 |
·模拟耕地演化过程 | 第76-78页 |
·不同耕地演化路径选择判别 | 第78-81页 |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 第81-84页 |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弹性初探 | 第84-85页 |
·新增耕地潜力弹性问题 | 第84-85页 |
·潜力弹性区划 | 第85页 |
·潜力演化与整治的关系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4 土地精细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 第87-105页 |
·精细整治区划技术 | 第87-91页 |
·精细整治区划的基本要求 | 第87-88页 |
·精细整治区划要素选择 | 第88-90页 |
·区划程序与方法 | 第90-91页 |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 | 第91-99页 |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表土剥离内涵 | 第91-94页 |
·表土剥离原则 | 第94-95页 |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剥离规划 | 第95-99页 |
·基于空间通达性的田间道路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技术 | 第99-104页 |
·土地整治中田间道路工程的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土地整治区的空间通达性 | 第100-102页 |
·基于距离度量的“宅—田”通达性评价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 安徽省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实例研究 | 第105-151页 |
·数据来源 | 第10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05-111页 |
·基本自然条件 | 第106-107页 |
·地形地貌分析 | 第107-108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108-111页 |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 第111-122页 |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 | 第111-114页 |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过程 | 第114-121页 |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测算 | 第121-122页 |
·精细整治规划设计 | 第122-145页 |
·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3页 |
·精细整治区划分析 | 第123-129页 |
·精细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实例 | 第129-133页 |
·通达性田间道路优化设计 | 第133-145页 |
·土地整治 Triad 管理模式 | 第145-149页 |
·土地整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5-146页 |
·Triad 管理模式基本原理 | 第146-147页 |
·项目区 Triad 管理模式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研究结论 | 第151-153页 |
·创新点 | 第153页 |
·相关研究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1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5页 |